政府搭台 鸡年带火昆明草根戏班

09.02.2017  20:39
政府搭台 鸡年带火昆明草根戏班 - 新闻频道
来源: news.yntv.cn

花灯演出赢得满堂彩。 记者杨艳辉/摄

昆明信息港·昆明日报 记者李双双 中国人的年,要出了“十五”才算过完。这么长的年,昆明人自然有不少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昆明相关部门组织了“文化进万家”活动,搭台邀请优秀“草根”演员、团队,为昆明人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由于政府提供了更多表演机会,这个年,也将花灯、滇剧、舞龙舞狮等各类“草根”艺术团带火。他们有了更广泛的观众基础,另一方面,在具有浓重昆明味的年味里,这些草根艺术团也获得了一定的演出酬劳,他们将可以用此购置新的服装、道具,提供更好的演出。

让老百姓演绎自己的好戏”,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文化“福利”。

传承是难题

人多了,演出也多了。”今天已经正月十二,从初一开始,来自官渡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的花灯演员山竹仙已经连唱了十二天“春台”。

她一点点卸下脸上鲜艳的妆容,陷入了回忆,“上世纪90年代,‘唱春台’在昆明非常红火,从正月初一唱到正月十六,每天唱四台,台下坐满了人。有时候,阔点的村子也会请我们去唱大戏,一唱一个月也是有的。”如今60多岁的她已经唱了20多年滇剧,一个业余票友中的“专业选手”。

前几年,花灯、滇剧看的人越来越少,我们的演出机会也不多。”山竹仙坦承,“这也容易理解,以前的人没有什么娱乐消遣,看戏特别喜欢点大戏,一看就是三四个钟头,还分上下两场,就像现在的人看电视连续剧似的。但现在的人没耐心看这样的大戏了,小戏、灯裹戏反而受欢迎。”山竹仙说。尽管她还是喜欢以前那种能享受“慢时光”,用隐晦的铺垫表达的戏曲人生,但为了迎合观众,花灯还是做出了创新与改变。通过精简念白、创作现代小戏等手段,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作为草根戏班“洪家班”班主,对于花灯、滇剧的传承,洪小柱也有自己的担忧,“资金和观众是最大的难题。我们的观众基本是60岁以上的老人家,我们的演员也基本以这个年纪为主,人走了技艺也带走的情况并不鲜见。如果照这样的情况下去,民间的花灯、滇剧真是很难传承。”洪小柱传承了外公与母亲身上的花灯、滇剧“基因”,在2009年,她的儿子也考上艺校,学习滇剧。至此,洪家班的花灯、滇剧传承到第四代。


但作为一个草根戏团,“洪家班”生存得很困难。“我们分三级酬劳,第一级的唱一场可以得100块,二级的有80块,三级的60块。不多。”而平常,驻扎古渡梨园滇剧花灯传习馆的演员们,每场演出,一张票仅售价5块钱。“一天至少要有60个人来看演出,才能维持戏团的运营。”洪小柱说。

戏班得扶持

然而事情正在朝着积极的方面改变。

不仅如此。2015年,在创办人张雄的邀请下,洪小柱带着“洪家班”入驻古渡梨园滇剧传习馆,“此后我们进行了一些花灯、滇剧进校园活动,后来也有大学生感兴趣,跟着我们来学了一段时间。这是个很好的兆头。”洪小柱说。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草根”班子,来自政府越来越多的扶持,也让“洪家班”们的生存发展有了更好的土壤。通过购买服务、搭建平台等手段,“洪家班”们有了更多演出机会,这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演出获得更多资金,用于购置服装、布景、培训甚至招徕新人。

今年春节期间,山竹仙就穿上了新的戏服唱春台。

商演找上门

春节期间,政府为昆明人送上许多文化产品、文艺演出,其中许多演员都来自“草根”文艺社团。这些就来自于老百姓当中的演员,为市民带来了诸多“接地气”、有传统年味、又“抢眼球”的节目。

这得益于昆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完善。

官渡区红烛花灯艺术团,一个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的草根花灯戏团,与官渡区文化馆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每周有固定时间到文化馆的排练厅去排练,只要提前打电话就可以免费预订到场地,文化馆还会定期组织老师下来培训,提升我们的专业水平;此外,随着观众需求的变化,文化馆的编剧老师还会跟我们一起到基层去采风,以当下官渡人的日常为灵感,创作一些现代小戏。这些戏特别受欢迎,观众往往让我们演了一遍又一遍。”该戏团负责人介绍。随着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草根社团已经连续多个春节承担了官渡区多嘲送戏下乡”的任务。而随着下乡次数不断增多,这个社团的名气越来越大,开始有“商演”找上门来。相较于政府搭台的演出机会,商演能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酬劳,这意味着他们能有更多经费去发展自己的文艺社团。

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眼下,像红烛花灯艺术团这样的“草根”文艺社团,昆明有逾千个,形成民间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