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换新颜 ——改革开放40年民生视角看巨变
23.08.2018 22:21
本文来源: 发改委
变化之一:民生之源从基本需求到质量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领域改革逐步深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式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不断发展,人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我市1978年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75元,2017年达到78166元,比1978年增长114.8倍,1978—2017年年均增长13.0%。职工工资的提高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2017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达到43559元,比1978年增长155.1倍,1978—2017年年均增长13.8%。2017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6000元,达到16729元,1978年仅为194元,1978—2017年年均增长12.1%。
变化之二:民生之食从满足吃饱到营养均衡
民以食为天,“吃得饱”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最基本的、也是最大的期望。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镇居民对生活的需求,由量变上升到质变,居民的膳食结构从单一的吃饱,发展到既讲究荤素搭配又注重粗细结合,食品追求营养、健康、方便,食品消费更具科学性和保健性。居民消费质量随收入的快速增长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6963元,比1989年增长27.7倍,年均增长12.7%。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256元,比1980年增长100.7倍,年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6367元,比1978年增长32.3倍,年均增长9.4%。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才有191元。目前,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3.6%,农村为22.5%,已达到生活富足水平。
变化之三:民生之穿从一衣多季到一季多衣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这一与人类生活最为密切和广泛的要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变得绚丽多彩。人们的衣着已突破了颜色单调、式样单一、“满街都是一个样”的旧格调,服装讲究多样化,款式趋向个性化,制作强调工艺化,面料趋向高档化,人们不再只是简单注重着装,而是讲究个性与修养。一衣多季早已成为历史,现如今衣着消费已趋向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品牌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季多衣,且花样款式不断翻新。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2836元,与1989年的人均衣着支出133元相比增长了20.3倍,年均增长11.5%。
变化之四:民生之享从“一穷二白”到注重享受
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住、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家庭富裕程度不断提高。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手机、汽车、电脑等耐用品消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端到高端。通信业务从国民经济发展瓶颈转变为前沿领域,通信业务消费大众化普及。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后,居民购买耐用消费品的种类更加繁多,家庭设备用品消费的现代化特征更加明显,家庭用品朝着高级、享受的方向发展。到2017年,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04台、电冰箱101台、洗衣机96台、微波炉38台、淋浴热水器63台。电话用户总数260.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51.2万户,其中3G/4G电话用户192.9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不含手机上网用户)36.8万户。
变化之五:民生之居从破旧、简陋到宽敞舒适
常言道: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居住情况是最能反映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完善,我市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了飞跃,从居者“忧”其屋,发展为今天的居者“优”其屋。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性支出5268元,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支出3532元。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9.0平方米,比1988年增加29.89平方米,是1988年的4.3倍。农村牧区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到46.6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34.7平方米,是1980年的3.9倍。按小康城镇居民人均居住使用面积12平方米的标准,我市城镇居民在房屋居住方面已实现小康水平。与住房相配套的房屋设施、燃料使用情况更是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90%的居民家庭独用自来水,70%的居民家庭有厕所浴室,90%的居民家庭安装了取暖设备,已使用液化石油气为主要燃料的家庭达到60%。
变化之六:民生之行从“出入不便”到“潇洒自如”
交通和通讯状况是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加大投资力度,着力解决交通通讯落后面貌,现在我市的交通道路、通讯网络四通八达,家用汽车、摩托车、电动车已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庭,手机是人人必备,网络对话方便快捷。居民的主要耐用消费品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组成的旧“三大件”更新为今天的汽车、电脑、空调等丰富便捷的高科技产品。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已达到730元,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76辆,每百户农牧民拥有家用汽车52辆,拥有摩托车12辆,拥有电动助力车37辆。
变化之七:民生之娱从枯燥单调到丰富多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传统电器降温的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新兴家用耐用品如移动电话、电脑、空调、平板电视等,正在取代传统电器的位置成为现阶段“消费”热点。伴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高铁、磁悬浮列车、动车、飞机等各种新兴交通方式以其便捷性与舒适性为百姓出游带来便利。同时,随着“黄金周”“春节假”“小长假”,机关、事业单位带薪休假政策的落实,有效带动了旅游消费热潮。尤其在改革开放40年里,时代的进步对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人们更加重视子女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居民参加各种培训班和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日益增多,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我市文教娱乐事业也出现了繁荣兴旺的景象。到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支出936元,比1989年增长65.4倍。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28台、每百户居民家庭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80台。
变化之八:民生之本就业人员总量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方针,出台积极就业政策,缓解就业矛盾和就业压力。全市就业人员总量伴随社会经济增长持续增加,数以万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逐步合理,就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2017年,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12.5万人,比1978年增长62.6%;三次产业中,一产从业人员29.1万人,比1978年减少5.75万人,下降16.5%;二产从业人员31.3万人,比1978年增加27.97万人,增长839.9%;三产从业人员52.1万人,比1978年增加48.81万人,是1978年的15.7倍。城镇登记失业率由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以上明显下降,近几年基本稳定在3.1%左右。2017年全市从业人员总量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54.4%,比1978年该比重提高了13.5个百分点。
变化之九:民生之依社会保障全面覆盖
改革开放初期,受收入水平和医疗条件的限制,“看病难”“求医难”是我市城镇居民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居民基本没有自我保健、自我预防意识。到1989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用于药及医疗用品上的支出仅有11.2元,到201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到1578元。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市已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住房公积金制度,社会保障种类和范围逐步扩大,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观念逐步形成,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也不断增加。各大保险参保人数达282.7万人。其中,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0.0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人数达到116.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22.2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
回眸改革开放40年,是波澜壮阔的创新历程,也是顽强奋进的壮丽诗篇。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鄂尔多斯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我们要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为契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改革进行到底。”
内蒙古日报
本文来源: 发改委
23.08.2018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