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标准的供给水平

07.09.2016  20:36

□ 沈 洪

标准和产品质量紧密相连,我们要制造高质量的产品,建设制造强国,必须有先进的标准作为支撑。反过来,我们推进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消费品质量,拓展国内国际市场。”这是今年4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实施《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对“标准”与“质量”二者关系的阐释,也对提高“标准”的供给水平提出了高要求。

众所周知,标准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大生产分工体系需要严格的技术标准。为保证世界市场有序运行,就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一个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戏规则,这就是国际标准。然而,标准化作为推动技术进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谋取垄断利益、获取“非价格竞争优势”的一种战略手段。为此,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和产业联盟,都在不断开发新标准、竭力控制标准,想方设法把标准与专利捆绑在一起,而且是把尽可能多的专利技术嵌入标准之中。一旦某国某企业不得不采用该项标准,就必须向专利拥有者支付专利使用费,从而使标准制定者取得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我国制造业规模虽然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但长期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核心技术,许多产品是贴牌产品,可以说是“制造大国、品牌弱国”。一方面,我国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因质量问题和技术性贸易措施带来的损失比较严重,国际上依然有很多“中国制造”的产品,并未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只是做了一些苦工而已。另一方面,随着出国旅游和跨国电商的发展,大量高端消费流向境外,据估计,我国居民境外购物消费超过千亿元。

在我国,许多地区“一镇一品”现象非常突出,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对主导产业的掌控能力和引领能力,则是区域综合竞争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而恰恰标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标准的竞争就是产业领导权的竞争,通过标准竞争获得产业领先能力,形成先发的竞争优势,再转化为产业持久竞争优势。比如:曾经畅销欧美等国300多年的广东彩瓷业,上世纪90 年代前,以广州为中心的企业达数百家,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1992年,欧盟等国家以直接接触食品为由,提高了日用陶瓷铅镉等重金属的标准要求,当时国内降低这一技术很难过关,使产品出口受到限制,产业顿时陷入危机和萧条,现在只能作为观赏陶瓷用于收藏。一项标准摧垮一个产业的例子举不胜举。

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由要素驱动快速向创新驱动转变,标准化战略已成为促进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核心要素。标准作为产业发展的秩序和规则,体现了一个国家、区域、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一项标准的颁布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产业水平。

事实上,标准的产生过程既是产业竞争的动态博弈过程,也是区域间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博弈过程。因此,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对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本质意义,就是要解决我国在各种产品服务的供应端达不到消费者使用者要求的问题,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的带动,才能使产品标准、产品质量提升到和国外同类产品具有可比性的高度。标准化工作作为质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应该着力提高标准的供给水平,倒逼企业技术进步,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增加高质量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助力质量供给水平的提升,从而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向质量时代。

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核心就是要转向要素投入数量的增长率不断下降而生产率的增长率不断提升的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依靠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后劲,保证经济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因此,只有大力挖掘标准潜力,着力提升标准供给水平,才能主动对接国家重大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新的动力。《中国质量报

(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6-09/06/content_3366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