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 以省会之强带动全省之强

05.07.2022  10:03

来源: 昆明日报   

7月4日上午,在“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昆明专场发布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洪建,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佳晨,市委副书记刘申寿,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徐晓梅,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杨东伟,分别就有关问题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当好排头兵

大讨论大竞赛活动

产业发展有了新进展

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56.8%

  

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

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346.03亿元,同比增长46.67%       

  

项目建设有了新成效

今年二季度,昆明集中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91个、总投资1003亿元,较一季度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有了新变化

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

  

城市品质有了新提升

纳入全省烂尾楼化解清单的112个项目已全部实现复产复工,建成滇池绿道37公里

  

民生福祉有了新改善

重点抓好118件“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今年以来,组织企业提供就业岗位9.87万余个,主城区9所中小学即将投入使用,63个交通堵点整治取得阶段成效

产业发展

农业形成花卉、蔬菜、林果、中药材等“6+2”优势产业

工业拥有“4+4”现代制造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

服务业形成以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创为重点的8大产业体系

对外开放

推动形成昆明与西双版纳“1+1>2”的聚合效应

构建首尾呼应、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

文化建设

建成各类博物馆40个、文物保护单位667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居全省第一、西部第二

建成34个文创园区(基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占全省的44.1%

党的建设

根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党的基层组织25393个,其中基层党委1218个、党总支1707个、党支部22468个

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04支,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1823人次、工作队员5572人次开展驻村帮扶

深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    破解“昆明之问”推动“昆明之变”展现“昆明之为

问:今年以来,昆明全市上下正在深入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目前取得哪些方面的明显成效?

刘洪建表示,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特殊责任,必须要做大做强,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在全国代表云南“打头阵”。昆明把开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大竞赛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的重要抓手,推动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激发干劲,以干在实处推动走在前列,以省会之强带动全省之强。

大讨论活动重点围绕“差距怎么看、发展怎么办、工作怎么干”,深入开展学习讨论。目的就是要在工作要求上形成“不仅各项工作要在全省当第一,还要力争在更多方面走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的共识,在发展路径上形成“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共识,在精神状态上形成“积极作为、有为有位”的共识。

大竞赛活动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管理、增进民生福祉六个方面,分类别、分层次开展大竞赛。目的就是要引领带动全市党员干部对标先进、争创一流,确保赛出速度、赛出标准、赛出成效,凝聚起“当好排头兵”的强大合力。

刘洪建介绍了大讨论大竞赛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围绕破解“昆明之问”,掀起解放思想大热潮,使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人心思进、人心思变、人心思干的氛围越来越浓。

围绕推动“昆明之变”,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产业发展有了新进展,今年一季度,全市工业和信息化投资增长56.8%,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信息制造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显雏形。招商引资有了新突破,今年1至5月,各县(市)区、开发(度假)区党政“一把手”赴省外招商49次、省内会见客商1971次;上半年,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1346.03亿元,同比增长46.67%。项目建设有了新成效,今年二季度,昆明集中开工重大产业项目291个、总投资1003亿元,较一季度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有了新变化,全面提升行政审批效率,打造“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杉杉锂电项目从洽谈到落地仅3个月,裕能新能源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110天,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昆明速度”。城市品质有了新提升,深入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七大行动”,纳入全省烂尾楼化解清单的112个项目已全部实现复产复工,建成滇池绿道37公里。民生福祉有了新改善,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民生的责任清单,重点抓好118件“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今年以来,组织企业提供就业岗位9.87万余个,主城区9所中小学即将投入使用,63个交通堵点整治取得阶段成效,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围绕展现“昆明之为”,深入推进作风革命、效能革命,推动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选人用人导向,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以作风转变的新成效开创昆明发展的新局面。

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做大总量、做优质量    推动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

问:省委、省政府要求昆明市在产业强省建设上当好排头兵。昆明市在“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佳晨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按照“两型三化”方向,着力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做大总量、做优质量,推动全市产业迈向中高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产业立市,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目前,昆明初步构建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农业形成花卉、蔬菜、林果、中药材等“6+2”优势产业。工业拥有“4+4”现代制造业体系,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服务业形成以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创为重点的8大产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87.72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601.67亿元,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等开放型经济,昆明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产业发展质量明显提升。

狠抓增量崛起,让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坚持外引内培,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招商,围绕头部企业和产业链的薄弱环节精准招商,出台招商引资项目跨区域协作管理办法、完善产业招商考评办法,按月通报各县区“一把手”招商情况,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先后引进了京东方、闻泰科技、湖南裕能、上海杉杉等一批重大企业。新能源电池、稀贵金属、信息制造业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狠抓存量变革,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芽”。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产业的基础更加稳固,化工、冶金产业规模分别突破1000亿元。旅游产业方面,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数分别从2012年的426.68亿元、4694万人次增加到最高时(2019年)的2733.61亿元、1.86亿人次,对GDP综合贡献度达17%。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方面,2021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量突破102.57亿枝、交易额112.4亿元,规模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

实施创新驱动,工业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设立生物医药等6个科技创新中心,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一批重点实验室落地昆明。目前,昆明共有规上工业企业1065户,上市企业34户,新三板挂牌企业44户,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户。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427家,占全省的69.4%。

着力优化环境,园区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周期的“保姆”式服务,昆明成为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进步较快的城市。推进园区提质增效,做大做强园区经济,2021年,全市13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昆明高新区、昆明经开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500亿元,安宁工业园区、五华产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超过千亿元。

共同建设磨国际口岸城市    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口岸新城

问:作为省会城市,昆明市如何在开放发展方面展现省会担当,特别是近期昆明市托管西双版纳州磨憨镇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对于进一步推动创新发展和改革开放将带来哪些方面的变化?

刘申寿表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RCEP落地生效,特别是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昆明从开放末端变为开放前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加速集聚,对外开放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昆明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加快构筑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新高地。

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共同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省决策部署的具体行动,就是要抢抓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重大历史机遇,建设沿线经济带,形成以“两头”带“中间”发展格局,努力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战略支点和面向中南半岛的重要开放门户,为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提供有效载体、有力支撑。

共同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将推动形成昆明与西双版纳“1+1>2”的聚合效应,有利于发挥“两地”(昆明、西双版纳)、“四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叠加优势,发挥昆明作为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西双版纳作为边境门户的开放窗口示范作用,构建首尾呼应、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区域合作新格局,促进两地乃至全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向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当前,省、市、州正密切配合,研究制定昆明市与西双版纳州共同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总体实施方案。

下一步,昆明市将携手西双版纳州,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的工作思路,迅速推进、久久为功,共同建设磨憨国际口岸城市,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宜居宜业、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的现代化国际化口岸新城。将始终把发展置于先导性和基础性位置,全力做好产业谋划、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推动经济实现大发展大提升;将以“再造一座新城”的魄力,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布局、“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高标准推进民生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公园城市;将以民族团结为重、民生福祉为先,着力抓好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等工作,让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文创产业高质量推进

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高质量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出成效。昆明市在助推文化强省建设方面做了哪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哪些成效?“十四五”期间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徐晓梅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直以来,昆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全国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及全国十大最具文化影响力城市等称号,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态势可谓“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十年来,昆明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先后建成各类博物馆40个、文物保护单位667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居全省第一、西部第二,昆明的文脉更清晰了。文艺创作生产活跃繁荣,系列精品力作荣获省级以上奖项514项,情景剧《联大往事》等一批经典剧目正在全市近30个庭院剧场和小剧场生动上演,成为全国独特的文化现象,昆明的文化土壤更丰沃了。昆明聂耳音乐合唱周等30余个具有极强辨识度和美誉度的品牌活动声名鹊起,昆明的城市文化品牌更闪亮了。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凤龙湾小镇等文旅项目建成运营,康养旅游、红色旅游、夜间旅游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昆明旅游更令人向往了。

十年来,昆明始终坚持文化引领、项目引擎,文创产业高质量推进。积极打造园区、基地、楼宇、文化街区、特色小镇五级文创空间,共建成34个文创园区(基地),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占全省的44.1%,昆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更凸显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510”工程,50个重点项目已建成34个,21家文化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昆明迈向建设中国西部最具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创意之都的步伐更稳健了。

下一步,昆明将深入实施文化建设“五个一批”工程,建设一批文化地标,炒热一批特色文化街区,打造一批生活美学空间,搞活一批夜经济文化走廊,擦亮一批城市文化IP,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着力打造环滇池生态文化景观带,让环滇池沿线生态文化景观串珠成链,文化之美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再现大观楼长联描绘的和谐美好景象。深挖昆明独特历史人文资源禀赋,创作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精品力作,努力实现文艺创作由“高原”攀向“高峰”。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启动实施30户“小巨人”“瞪羚”“隐形冠军”“独角兽”文创产业种子企业培育工程,筹建昆明文创银行,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金,奋力实现“十四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600亿元的目标,努力把昆明市建成中国文创名城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高地。持续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培育文旅融合“”项目、艺旅融合“”项目、体旅融合“”项目、康旅融合“”项目、花旅融合“”项目,让昆明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绽放时代光彩,成为世界各地人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    夯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问:近年来,昆明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织密建强基层党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请详细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东伟表示,昆明这十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根据统计,目前全市共有党的基层组织25393个,其中基层党委1218个、党总支1707个、党支部22468个。近年来,昆明坚持从小处着手,把“”字写大,把“”事做好,确保群众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阵地就建到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以“小支点”撬动“大发展”,全面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聚焦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先后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404支,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1823人次、工作队员5572人次开展驻村帮扶,助力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针对不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创新开展“五个先锋”创建,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村(社区)干部培养工程、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等,先后投入市县财政资金2.64亿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528个,筑牢党建引领促发展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

以“小品牌”带动“大服务”,不断提升抓党建促城市基层治理水平。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不断延伸城市基层党建触角,深入推进街道社区减负,积极打造“书记领航”项目、社区“名书记”工作室、“红色物业”“春城先锋志愿服务”等品牌,以“小品牌”带动“大服务”,在解决基层难题、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中,不断提升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水平。

以“小切口”促成“大融合”,持续推动各领域党建提质增效。针对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社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等不同行业领域特点,以“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吹哨报到”“对标先进、争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等为抓手,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不断延伸覆盖,实现融合发展和整体提升。

回顾昆明这十年党的建设,坚定地打造“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正是这一个个堡垒、一面面旗帜,织密建强了我们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了我们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这就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红色密码”。(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贾献培  记者王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