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老工艺探路 做电商 走高端定制束河皮匠业新探索

03.03.2015  10:33

这个春节,随着大量游客的涌入,丽江束河古镇的一些皮具店生意好了许多,这让一些店主临时改变了转让店面的计划。

经常来丽江旅游的游客大多知道束河有中国最好的皮匠工艺。明朱元璋时,一批御用皮匠被流放云南,后安置在束河,由此带来了精湛的手艺,这一手艺一传就是600多年。如今,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皮具店面临生存困境,部分束河老皮匠人已经远离传统手工艺。如何将这项皇家手艺传递下去,许多老束河人和新束河人开始了探索。

缝制

渡江用的皮革 束河茶马古道博物馆供图

小麦在给皮子雕花

李金凤在揉皮

裁剪

所有的包都是用牛皮全手工制作的。”大年初二,在束河锦匠店里,店主小麦向客人介绍着店里的商品,小麦说到这个春节生意比平常好了许多,一周的营业额差不多是平常两个月的进账。束河其他的皮具、皮包店生意都好了不少,“前不久还挂着铺面转让的牌子,这几天游客多,生意好,过完这个旺季再把转让的牌子挂出去”。一皮具店老板说,做生意的都不会错过这几天,不过好多家皮具店没有熬到春节就关了门,或者转向经营。回顾600多年的束河皮匠业,如何保住传统的同时又走出新路子值得关注。

热闹背后的窘境

不大的店面,挂着手工缝制的皮包、背包,单肩、双肩、提包、背包,市面上的基本款都能在束河大大小小的皮具店里买到,店子中间往往会看到一大堆皮料,顾客走后等待下拨客人的间隙,店主或在裁皮,或在缝制,那些边角小料会被制作成名片夹之类的小物件。这样的皮具店在束河有很多。

从2013年底开始,束河的皮具店减少了不少,有关闭的,有另卖他品的,有铺面到期大甩卖的。“租金越来越高,卖皮具已经不可能支付高昂的房租”,这是听到最多的话。“再这样下去,束河古镇里就只会有卖玉的、卖银的、卖茶的和酒吧了”一束河商户无奈地说。

束河完小大门口的箱包店放起了清仓处理的牌子,店主蒋文浩说,一间12平方米左右的小店,前年不到1万元的房租,今年就涨到了5万多元,根本没有办法继续经营下去。

现在在束河开皮具店的基本都是外地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制作皮革的经验,在束河把传统的老绣等融入到包的设计中,韵味独特。有在深圳制鞋厂打工数年经历的蒋文浩,前几年来到了束河,冲着束河皮匠的名声,开起了箱包店。如今皮匠手工艺人越来越少了,还在开着门的皮具店艰难地存活着。

我们来这里做包,也只能迎合大众的喜好,还要顾及大家的购买力。”蒋文浩说,本来想着好好找个老手工艺人学学,但是目前束河基本很难找到老皮匠,即使找到了,也基本没有人还在做皮革。纯手工制作的东西,要从原料、设计等方面考虑,自己小店也承受不起这样的成本,于是箱包店就如大部分在束河古镇见到的其他皮具店一般,只做简单的裁剪、缝制、加绣片、放五金等步骤。

皮具本身的价值、顾客的购买能力、昂贵的房租,束河古镇里的许多特色小店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关店的不少、转行的更多,许多店主都在担忧小店的经营还能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