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千年彝寨老家库

11.07.2016  11:13

乍一听到老家库,许多人都认为是国外的一个地名,其实老家库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小湾东镇澜沧江峡谷一个著名的千年彝村。原名“拉鸡库”系彝语,意为虎所在的山,此地从前是森林,是虎出没的地方,后演变为老家库。这是一个与虎有关的彝族村寨,村民自称:白倮倮(白彝)。

站在岔小公路边远眺,老家库是一幅美丽得令人沉醉的山水画卷,几百户人家的老家库村子傍着耕地依山而建,村落镶嵌在十多株古树之间,黛瓦白墙像极了山林里暗自绽放的雏菊,浮动着淡淡香气。

进村的道路弯弯曲曲,刚进村口不久,就看到两棵古老的大榕树张开怀抱欢迎我们的到来,树古老,高数丈,抬头仰望,其苍劲有力的枝杈伸向天空,树干粗得需几个大汉才围得过来,树皮斑驳,像老人脸上饱经沧桑的皱纹。在老家库,古榕树、古玉兰,总是与村庄同时现身,村东、村西、村中、村头、村角都可以看到古树的身影,对老家库来说,这些古树来历或许太早了,村庄的兴起和变迁,都贮存在他们的年轮里。眼前的两棵古榕树掩映在一片青幽幽的彝族民居间,恰似一幅雅淡的泼墨画。树身相绕相缠,令多情彝族男女们顿生“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美丽的情愫。

离这两棵大榕树斜前上方不到400米的小学校操场上边还有两棵更为古老的大树,询问这两棵古树的年龄,村子里的老人说,上世纪50年代勘测小湾电站的前苏联地质专家曾判断这两棵古树树龄已超越千年了。每年初夏,满眼碧绿树叶中绽放玉兰花如一只只展翅飞翔的白鸽,花朵新鲜的香气,仿佛一个隔了许久的拥抱,消释着游客心头的倦与燥。晨曦初露的清晨,彩霞满天的傍晚,总有些步履蹒跚的老人徜徉在古玉兰花树下,捡拾那些随风飘落的玉兰花瓣,时有客人远道而来,赶赴这场千年的花事。

沿着横贯村中的道路缓缓前行,亦梦亦幻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阳光照射到这些鳞次栉比的老屋时打了折扣,陈旧的气息,幽幽地在屋檐下和道路中弥漫着。沉净、寂然,似那些石头支砌的墙体,抑或灰暗的铺瓦,又似乎源自那一条条进家的石头路,久远的亲切中夹着些许的怅然。这种石头,容易生成片状,是支砌房子的好材料。许多许多年前,老家库的村民就习惯了用石片支砌墙体。

对老家库痴迷的,不仅有县内摄影爱好者,还有网友,诗人、新闻工作者,他们举着摄像机,一幅幅古朴恬静、立体斑斓的村景定格在镜头里。古旧,黯淡,斑驳,石墙黛瓦,是漫漫岁月的景象,是远去时空的呈现,是老家库历史的遗存,也是乡村文明的轨迹。

农历二月十九,村中庙房旁,古老的玉兰花树下,土灶一字排开,两口朝天大锅里,白色的汤汁翻滚,羊肉汤锅和羊肉稀饭正煮得沸腾,一旁成排的小罗锅里村里添喜人家准备赠送客人的饭早已烧好。

一棵笔直的松树上,斜挂着一枝长长三叉松枝,一块红色经幡(当地人称为青披)在迎风飞舞,穗子千转百结,昭示老家库村新年美好愿景,全村的男女老少围着松树踏歌而舞,半翻、全翻、三翻三转、三跺脚。飞奔的脚步、即兴的歌词,热闹的场景,让人不禁想起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歌词描绘的画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一大早,老家库人就忙开了,四家人按年轮流做会,家家户户捐钱捐粮聚集在一起杀羊、煮羊肉稀饭朝山祭拜,家里有喜事的还到会场煮饭,赠送前来朝山的客人烟酒和米饭。活动结束后,青披轮转到人家,要打歌聚会庆祝。这样的民俗活动在老家库据说已经流传了几百年。岁月轮回,老家库人也因能当上40多年才能轮到一次的会头而感到无限的自豪,朝山会场老家库人手拉手围成一圈又一圈,载歌载舞尽情抒发幸福和快乐。

除了朝山会外,老家库依然沿袭着彝语(白倮倮语言)交流的习惯。男女青年结婚,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入洞房,需陪客人打歌到天明,打歌结束时将正席这天用剩的饭菜,热热就吃,遵循节约勤俭持家的原则。

老家库人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还呈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村中的十多株古树奉为神树,从不随意修枝打叉,村民建盖房屋、村里修建公路为古树生长让出空间的例子比比皆是。千百年来,老家库一直延续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宁可在村中挤一点,也不去村外的耕地中建盖房屋,占用一寸土地,村中如今还完整保留是南涧彝族自治县最大的地块,即两块20多亩土地,那是令老家库人无比自豪的宽敞平坦“二十一亩大地”,周围的田园风光乃是南涧县澜沧江边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

王永虹 黄树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