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人拜年方式大盘点 变的是方式 拜的是真情

21.02.2015  12:59

年轻人通过社交软件拜年。记者李海曦摄

新春佳节,人们通过拜年来表达祝福。

新年好,给您拜个年,大吉大利”等耳熟能详的祝福词亘古不变,但拜年的方式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登门拜访、电报问候、电话诉真情、短信传信息、微信送祝福、微博表情谊……从前慢,书信要走3天到半月,而微信只需要几秒钟,虽然省了时间,亲情未曾改变,这都归功于科技的进步。拜年方式的快捷化带来一大弊病: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让这年少了几丝味儿。

被逐渐忘却的登门作揖

儿时每到大年初一,不得不大清早就起床,换上新装,一群小孩子排成一排,从家里太老爷开始,给长辈磕头拜年。然后随父母走家串户,给长辈和父母的亲朋作揖、鞠躬,并道新年好。”今年91岁的郭衷芝回忆。

然而,郭衷芝表示,近几年来,自己家族中这种传统的拜年方式已经逐渐淡化,晚辈向自己磕头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了。“晚辈们来拜年时,已经仅仅是口头寒暄了,甚至都没有作揖,更谈不上磕头了。有时候子女和孙辈比较忙,也只是电话和短信来问候。

趁着过年大家都放假的时候,领着小辈们看望长辈,也和朋友聚聚,让孩子们知道这是中国传统。”市民方建生一家10多年来一直坚持每年登门拜年,他觉得拜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种礼节。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仅一位市民表示会继续坚持登门作揖的拜年方式。

在等待中送抵的“家书抵万金

若要给远方亲朋拜年,人们就会发个电报或贺卡、信件。”范玲是“70后”,她的父母在支持西部建设时,举家从山东搬到了昆明,快到过年时,老家总会有亲朋好友邮寄些面粉和书信来,书信的内容大概就是报个平安。她儿时的一大爱好,便是收集琳琅满目的各种贺卡。在电话还没有进入普通家庭的年代里,她的拜年记忆里充满了“家书抵万金”的感慨。

去信需要一个多礼拜,回信一个多礼拜,一来一回少说也得半个月。有时候时间来不及,就拍电报。“原来拍电报大概是每个字5分钱,为了节省钱,父母原来的电报只拍8个字——‘新年快乐一切安好’,连标点符号都没带。”范玲说,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字,却真真切切饱含了离家在外的游子对亲人的问候和牵挂。

而现在因为“旅行过年”的方式兴起,从旅游地邮寄有当地特色的明信片来拜年,也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去马尔代夫过春节的王仁敏夫妇,就给亲朋好友们每人邮了一张写满祝福及浓浓异国风情的明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