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退房还湖” 1.5万人撤离沿线不准再盖房子

18.11.2014  13:51

    一场大规模的“撤离”行动正在抚仙湖北岸上演,主角是世代居住在湖边的当地村民。

    今年7月,1500名村民彻底告别了世代湖居生活,进入到澄江县城讨生计。这样的迁徙仅仅是个开头,需搬迁的还有21个村庄近1.4万人和16户企事业单位。

    抚仙湖,中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也是昆明人的后花园。近年来,关于它的开发与保护之争也一直在持续。

     村民房屋变废墟 建起了漂亮的湿地

    让澄江县政府松了一口气的是,“先头部队”的搬迁协议签订还算顺利,短短一个星期时间与457户人达成一致。直至那片离水位线仅100多米的村庄全部拆除夷为平地,没有人上访,也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

    在几天前,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说:“抚仙湖多年来所面临的最大污染,是来自周边村落的面源污染,这次的北岸湿地建设项目将会带来明显的改善,一期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你可以去现场看看。

    “他们没在搞房地产,你看到这一片,现在多漂亮!”在澄江县右所镇马房村原址上,一半是刚刚拆完的民房废墟,一半则是比翠湖公园还漂亮的湿地,植物种类丰富,很多已经搬到几公里外县城的村民们,还会骑着电摩托回来绕一绕,毕竟才刚搬走两个月,仿佛这地是在建自家的后院。

    退房还湖,对于抚仙湖周边居民来说,这不算是个陌生的词汇。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抚仙湖流域入湖污染量已超过湖泊水环境承载能力,局部水体已有从Ⅰ类水质退化为Ⅱ类的趋势。加之抚仙湖理论换水周期长达250年,一旦恶化意味着我国将失去 206 亿立方米的Ⅰ类淡水资源,后果不堪设想。而抚仙湖北岸产生的污染负荷约占总量的 70%,因此北岸治理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母亲湖”的安康。

    可以说,这次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项目是玉溪市委、市政府为从根本上扭转抚仙湖水质下滑趋势,举全市之力启动实施的沿湖“四退三还”的支撑性项目。项目主要涉及的行政区域为澄江县,规划总面积 11295 亩,需搬迁个村庄约1.5万人和16户企事业单位,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规划期限为年2013-2030 年,估算投资72.2亿元。

    由于项目规划区湖岸线较长,项目指挥部决定分期进行建设,一期工程为 2016 年末完成广龙马房村457户1498人的搬迁安置及700余亩湿地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局长武继昌介绍说,2013年12月25日,指挥部研究制定《抚仙湖北岸生态湿地建设项目(一期)农房搬迁补偿安置方案》,今年7月25日正式启动与村民协议签订工作,至 7 月 31 日涉迁群众均已外迁租房或投亲靠友居住,总共历时7天。

     村庄没了 抚仙湖的水就变清

    作为一个在湖边长大的本地人,澄江县抚管局办公室主任张艳兵说:“我从小生活在澄江县城,离抚仙湖边只有5公里,参加工作也是围绕着抚仙湖管理,开车从这条路就可以直直过去,不用拐一个弯就到湿地公园大门。

    早些年,抚仙湖管理还隶属水利渔政系统,随后职能渐渐扩大到环境保护,当时,张艳兵在澄江县环卫站工作,这是专门负责打捞抚仙湖垃圾的部门。“2009 年,抚仙湖号称昆明的菜园子,那个时候的抚仙湖,走在岸边不用去菜市场,就知道哪种菜便宜,看看湖上飘着哪种菜最多!”当年天天在湖边运垃圾,他有过统计,仅仅北岸每天要拉4东风车垃圾上山,以每车15吨计算,每天运上去的垃圾就有60吨,其中以烂菜叶子居多,“从2009年开始,不管我们怎么清理,整个湖滩都是脏的,当时的数据有一年就几乎监测的是二类水质,有关部门才开始警觉。

    事实上,当地政府部门从2000年就开始致力于抚仙湖保护,到2004年加大保护力度,而真正开始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抚仙湖,是在2010年以后。

    2013年7月,玉溪市提出建设一个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北岸湿地的设想,北岸湿地项目的建设面积占据了整个澄江县国土面积的1/7。原因在于北岸是抚仙湖周边人口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场所,也是各种休闲旅游最为集中的地方,抚仙湖污染贡献率的 70%出自于此。在沿岸的 21 个村庄中,大量农家乐、农田,还是按照传统方式直接向抚仙湖排放污水,整个北岸的污染情况非常严重。

    “但是,建造这么大一个湿地项目,单单只凸显社会效益肯定是维持不了的,单单管护费就承受不了,因此我们要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人文、旅游于一体的景观。”对于抚仙湖而言,这样的北岸湿地建成后意味着什么呢?张艳兵说,首先是社会效益,从目前治理成果已经可以体现了,原来乱糟糟的村庄变得美观起来;然后是环保效益,建湿地的初衷是将所有入湖水系都进行净化,而污染源方面,以前两个村庄将近1500人使用露天厕所,生活污水已经从根本上解除;最直观的是已经征用的631亩土地,农田污染不见了,做过统计,以前每亩地使用化肥量约80公斤左右,这些土地的转化将大大减少入湖水总氮总磷含量的摄入。

     “退房还湖”不陌生 靠湖吃湖环保难度大

    事实上,早在 3 年前,抚仙湖东大河工程项目中,就已经掀起了“退房还湖”热潮。当时项目区内共涉及88户241名村民的搬迁,前前后后搬了2年,“2011年回迁地段并不好,只是从湖边搬离到老环湖路以上,新环湖路以下,而且离湖不远还算是农村,村民继续开农家乐”。

    不过好在随着这些年来对于保护抚仙湖的宣传深入人心,澄江的老百姓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都知道保护抚仙湖的重要性,至少他们都是配合的。

    2010年12月,随着监管力度的完善,抚仙湖环卫站被取消,沿湖环境监督职能下放到各乡镇,而垃圾回收则做了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标交由一家保洁公司来完成。此时的抚仙湖也已经大为改观,整个湖滩变得干净,原本连本地人下湖游泳都会嫌脏的地段,开始有人拍起婚纱照来。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旅游开发带来的污染,对此,抚仙湖管理部门将监管的重心放在了沿湖的一些大地产开发项目上,污水处理设施是否齐全、污水管网设置是否达标成为硬指标,一旦出问题则可以向地产商追责。

    “抚仙湖周边村民大量土地被征收,但再怎么保护最终要回归到一个生计问题上,失地群众也是从旅游领域来产生效益。”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抚仙湖游玩人次达到300万,在旅游开发对抚仙湖带来巨大效益的同时,压力也日益增大。

    “此外,抚仙湖是严重缺水湖泊,补水很难,整个抚仙湖水量补给靠北岸 138 条径流,不管是雨水也好,脏水也好,如果一滴都不让进,最终抚仙湖会干涸。”经历了连续4年的干旱,去年6月份抚仙湖已经萎缩了6 亿 m3 储水,直至今年雨水较多水位才补上来一部分。目前,抚仙湖沿湖也即将启动坝区57个村落排污治理。

     城里有房有铺面 征地后村民心里踏实

    目前,大河口片区、马房村片区湿地主体工程已完工,共栽种各种乔灌木1.34万株,种植绿地17.08万平方米。同时,配套实施了新环湖北路8.1公里的景观提升改造工程,栽种绿化乔木3704株,增加绿地3万平方米。这片绿意盎然的景观之上,正是两个村民小组世世代代居住的土地。回忆起几个月前那段家家户户入户协商拆迁的日子,几乎没有村民立刻就让自己痛快地向政府提供的优厚置换条件妥协。没有办法,世代靠湖而食,故土难移之情在抚仙湖边上更难以割舍。

    “虽然舍不得,但是保护抚仙湖没有办法嘛!”一些年纪稍大的村民在面对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纠结于自己的那份对土地的眷恋,反而起到了带头作用,这是他们对抚仙湖的情谊。就在他们用最快的速度搬离家园之际,在澄江县城最中心的地带,安置房也于今年 7 月 15 日正式奠基开工,政府承诺 27 个月之后他们将有新家。

    “为什么村民一个星期之内就全部签订了协议,这对于搬迁而言是不是太顺利了?”澄江县抚管局办公室主任张艳兵告诉记者,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首先做出了承诺:“要搬得走,要富得起,群众要搬走不能让他们越搬越穷。”关于这次的搬迁政策,也是他所津津乐道的。

    首先是拆迁群众租房子,政府每人每月给 1000 元租金补贴,一次性付清27个月。对于张艳兵而言,居住在县城里的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这几个月来城里房子租金都被村民炒热了,几乎上涨了 1 倍,这一千来号村民还是有很大部分人选择搬进了城里。”目前,澄江县一户普通二室一厅的房子,年租金在6000元左右,而拆迁村民一个五口之家在政府的照顾补贴之下,付这笔租金并不算困难。

    此外,人均住房回迁面积为90㎡,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自家房子加地的面积大概有三四百㎡,这意味着他们能拿回一套 180㎡的住房和两套90㎡的住房,原来居住在抚仙湖的黄金地段,而现在则是县城最核心地段——行政中心对面。而更让村民放心的是,搬进新的小区后,村里还将给每个人配额10㎡的集体铺面,村集体管理,作为村民日后生活基本保障。“当然,在铺面没有盈利之前,政府承诺每月每人发放500元生活费,年纪大者则是800元,家里老两口的话就是 1600 元的生活保障,在澄江县城的生活水平也够了。

    事实上,这两个村子是此次北岸湿地项目“退房还湖”的示范点,张艳兵介绍说,由于该项目涉及面之大在澄江县此前是没有的,群众心里打着鼓,担心搬出去后这块地会不会是房地产开发,而入户干部也说不清建湿地是什么概念,因此当地政府就决定先选择两个试点,用最快速度建成样板,让接下来涉及搬迁的群众能够搞清楚自己的处境和出路。

     退出抚仙湖 土地不足面临挑战

    对于有了钱和房的抚仙湖搬迁村民而言,新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彻底告别了土地,有人告诉记者,就在不久前发现自己的邻居,一个50多岁的老大妈竟然去做了双眼皮,文了唇,在公园里遇见她时正在跳广场舞,这让人多少有点诧异。短短两个月时间,村民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村民许寿堂今年58岁,马房村5组村民。离开村庄后,他以每年4000元的租金在矿区找到了三室一厅的住所。

    他告诉记者:“虽然想住进城里,但是算了笔经济账,还是没舍得。”以前家里种三四亩豌豆,每年有五六万的收入,土地和房子被征收以后,闲不下的他主动去应聘了湿地管护工人,每天负责给植物除草、修枝。工资按月支付,试用期1500,下个月转正后 1800 元,每月休息两天。“以前栽田种菜的时候,天不亮5点钟就起床了,卖得好一亩地两万块收入,卖得不好,去去成本其实收入也不高,起早贪黑。现在说得难听点,反正每天工作 8 小时,我年纪大了这样已经很安逸了。”看着自家房子那片空地还是废墟,他甚至希望政府能够允许他们先暂时种上豌豆尖,因为这样闲着实在是可惜。

    一些邻村纳入搬迁计划的村民们,也会时常来打听,自家房子什么时候拆?由于优厚的拆迁待遇,搬迁对于抚仙湖北岸的村民而言,不再是个隐晦的话题。他们乐于看到先于自己吃螃蟹的邻居如何开启新生活,怎么度过离开土地进城生活的日子。

    而对于政府而言,目前面临的困难除了70多个亿的巨大资金压力以外,更加严峻的是土地置换问题。“现在澄江大部分可用土地是基本农田,目前搬迁的1500人可以安置在县城中心的亩农田之上,但是这置换的农田又要去哪里调整土地给老百姓?而紧随其后的1.5万人涌入县城,再加上县城规模也要不断扩大,面对这样的土地资源紧缺难题,作为县级政府几乎无力承担,只能依靠上级部门的规划和推动。

    “ 虽然舍不得,但是保护抚仙湖,没有办法嘛!”

    ——一些年纪稍大的村民带头搬迁

    “要搬得走,要富得起,不能让群众越搬越穷。

    ——澄江县抚管局办公室主任张艳兵

     抚仙湖搬迁史

    2011年抚仙湖东大河工程项目共涉及88户名村民的搬迁,前前后后搬了2年。

    “回迁地段并不好,只是从湖边搬离到老环湖路以上,新环湖路以下,而且离湖不远还算是农村,村民继续开农家乐。

    2013年 -2030 年启动沿湖“四退三还”的支撑性项目。

    项目主要涉及的行政区域为澄江县,规划总面积 11295 亩,需搬迁 21 个村庄近万人和 16 户企事业单位,拆除房屋建筑面积119万平方米,估算投资72.2亿元。(记者陈熙)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
云南旅居的新宠儿竟然是TA?
旅居,从来不是单一的气候、观景、亦或者文化、投资,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