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朱铭富埋骨“远征园” 各界人士雪中送行

18.12.2015  13:41

    在昆明入冬最冷时日,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们不约而同从四面八方赶往金陵公墓,最后送别抗战老兵朱铭富。其中有老兵后代、街道办工作人员、基金会代表、大学生、学者、导演,还有朱铭富生前的好友。

    除了昆明本地人以外,南京关爱抗战老兵联盟也送来花圈。仅有一面之缘的中国远征军段国杰将军的女儿傅晓芳,也从广州赶来。她曾在今年6月探望过朱铭富,“我6月份来看望昆明老兵时探望过他,我当时还想要赡养他,带队的段国庆老师告诉我,已有很多组织在关爱着朱老了,让我不要担心。今天看到这么多人赶来,听到大家这些年为朱老所做的事,我特别感动。

朱铭富生前自写的一首诗,被志愿者刻在了他的墓碑后面。记者郭秋月/摄

     下雪拥堵

    原定9时的葬礼推迟举行

    因下雪导致的大拥堵迟滞了送行的人群,预定9时开始的葬礼不得不推迟。7点就出门的彭涌绕了很多路还是被堵在了路上,除了送别朱老,他还要完成朱铭富生前一个心愿,为其庆祝百岁生日。“我曾对他说过,活到100岁我给他过大寿,他听了很高兴。按虚岁,明年3月就是他的百岁生日。虽然现在他走了,但这个心愿我想完成,昨晚连夜去给他定制了生日蛋糕。” 彭涌说。

    昆明已为数不多的幸存老兵中,朱铭富算得上老兵中的“明星”。自2012年3月首次采访报道他之后,朱铭富传奇的一生出现在大众眼前。虽然年事已高,但朱铭富一直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善于交谈,成了全国媒体竞相采访的对象。

    朱铭富1917年生于江苏涟水县,14岁前往上海“闯世界”,18岁即加入上海别动队第五支队,20岁参与了支援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战役,解放后因历史原因在云南服役30年。老人独自一人在昆明,身边无儿无女,曾租住在昆明城中村不足8平米的小屋里。

     曲折回乡

    短暂停留后又返回昆明

    经报道后,2012年清明节,在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由记者陪同,朱铭富终于回到了离开81年的江苏老家,探亲祭祖。他艰难曲折的回乡之路也是无数流落异乡的抗战老兵的回家之路。早已习惯了在昆明生活的朱铭富,在家乡短暂停留后返回了昆明。昆明市五华区民政局和住建局积极帮助他解决了住房问题,朱铭富搬进了公房,并由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为老人雇请保姆,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会每月给朱老500元生活补助。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办也安排爱心小组定时陪护,社会各界爱心也纷至而来。

    “朱老是幸运的,这么多爱心人士的关怀,让他晚年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得到国家的肯定,今年9月他也领到了国家颁发的抗战纪念功勋奖章和奖金。虽然没有等到百岁生日,但走得突然,没有痛苦,这是一个人最大的福报。他无愧于抗战英雄的名号,我们会永远纪念他。”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代表赵松详说。

    直至上午11时,参加送别的志愿者才全部到齐。道别仪式由云南老兵关怀计划项目办负责人周德蓉主持,

     墓地落实

    曾多次探视并写下墓志铭

    作为流落异乡的独居老人,朱铭富不敢想身后之事,曾告知志愿者他百年之后将骨灰撒向大地即可。但在周德蓉的积极争取下,朱铭富墓地选在了金陵公墓免费捐赠的“远征园”内,这里已经长眠着数十位抗战老兵。

    得知墓地落实,朱铭富很开心,曾多次独自乘公交车前往墓园去探视自己的墓地。他还自己写了墓志铭,临终前一周在电话中和志愿者说起他写的一首诗:“白日依山尽,滇池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金陵一层楼。”这首表明他志向的诗,也被有心的志愿者刻在他的墓碑后面。

    彭涌将连夜赶制的百岁蛋糕小心抬出,上面写着“朱铭富万岁”,有人提议唱首生日祝福歌,在朱老入土为安前完成这个心愿。到场的近百爱心人士一边拍照,一边感叹,朱铭富和他的战友们全部都无愧于“万岁”这个词,他们的抗战功绩将永存于世。和他有着50多年交情的老友赵学敏老师拉着记者说:“你应该好好写写他,他的故事足够出一本书。

     去世当天

    好好的天突然下起大雨

    志愿者也无不感慨朱铭富的传奇一生。据志愿者们描述,12月8日上午朱铭富去世,好好的天突然下起大雨,他的葬礼原计划10号举行,后龙越慈善基金会特别请了大法师给他推算到17号举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整个陵园变得银装素裹,“草木给他戴孝,这是多大的福气。”一位年长的志愿者感慨说。

    朱铭富的葬礼严格按照佛教的习俗举行。没有后人到场,志愿者武思琪、段国庆前往灵堂将朱老的骨灰盒迎出,在其他志愿者的陪同下将骨灰盒轻轻安放在墓穴,大家如同他直系后人一般自发给他撒上黄土。(云南信息报 记者刘霞)

点击进入专题

编辑:周智宇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