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云南记忆]昆明西医药界对抗战的贡献

18.10.2015  11:09

1942年“七七”五周年之际,昆明市商会致昆明西药业同业公会倡议捐一日所得支持抗战的公函

1939年5月26日五洲药房致昆明市商会的捐款函

在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中,数十万滇军将士奔赴抗日前线奋勇杀敌,昆明西医药界与云南各族人民一道,戮力同心,支援抗战,共赴国难。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昆明西医药界加紧培养西医人才,竭力保证军需民用的西医药,捐药捐钱,送医献血,并使西医药行业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抗战培养西医人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时任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意识到,抗日战争务必需要医药等各个方面的保障。时任滇黔绥靖公署军医处处长周晋熙,是天津军医学校毕业的专业军医官,他用滇军入桂染上疾病丧失战斗力的事实,说服龙云培养云南西医人才。龙云分析各种条件,决定由军事费用中拨款恢复云南军医学校。经过筹备,云南陆军军医学校于1931年在昆明市圆通街忠烈祠(原址在今连云宾馆)内重新开办,校长为周晋熙。军医学校招考高中毕业生,开设大学本科和大学专科各1班,每班学生各40人。

当时,云南的西医药人才极为缺乏。据1931年云南省民政厅统计,全省登记的西医师共53人,其中昆明西医20人。全省130个县,仅17个县有西医师共33人。全省仅有助产士5人,药剂士22人。全省的西医师包括外国人办医院的医护人员和外国传教士兼医务人员,还不到100人。云南缺医少药的状况非常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36年7月成立云南全省卫生实验处,筹备在宁洱、景谷、元江、澜沧、景东5县设立卫生院,并在个旧矿山增设4个卫生所。

1936年,云南军医学校两班学生先后毕业,龙云亲自检阅并颁发毕业证书。据其中本科毕业生郑祖佑(昆明市立医院院长)回忆,这两班医师大部分都参加抗战,负责野战医疗救护,一部分到地方做医疗卫生防疫工作,黄克勋到延安参加革命工作。(事载《昆明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滇军将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前方和后方都急需西医人才。为此,云南当局采取两项切实措施,一是恢复云南军医学校,二是在云南大学增设6年制医学院。

1937年,在军医学校校长周晋熙协调下,从云南大学收回部分仪器设备,恢复云南军医学校。学校招收5年制本科和3年制专科学生各1班。此后每年招收1个班。1940年,学校改为军政部军医学校,简称“昆明军医大学”,设备得以充实,共办6期。1946年,云南军医学校与贵州安顺中央陆军军医学校(含南京校本部和广州分校)合并,迁至上海江湾,改为国防医学院,即现在的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云南陆军军医学校共培养学生280余人,有的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军、师级军医处长或野战医院院长;抗战胜利后,多数转入云南地方工作,成为各医院科长、主任、院长等医务骨干。云南军医学校既培养了为抗战部队服务的军医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抗战,也为云南西医发展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