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 一座城的记忆]昆明:分国忧创苦难辉煌

10.08.2015  10:12

云南人民英雄纪念碑

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 记者 杨峥 摄

70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0日,“立秋”第3天,闷热的天气开始凉爽下来。

傍晚8时,昆明宝善街、晓东街、南屏街上3家电影院已经客满。

电影开场一半,银幕忽然黑了,半分钟后,突然打出几个醒目的幻灯字幕:“日寇已无条件投降!

霎时,全场欢声雷动!

影院中互不相识的观众彼此握手祝贺,有的兴奋地把帽子扔向空中,人们争先恐后挤出大门,沿街奔跑狂呼:“日本投降了!我们胜利啦!

此刻比重庆国际广播电台11日凌晨2时正式发布日本投降的官方消息早了数小时。

据说,最早获知这个消息的是在昆明的美国新闻处和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得到从旧金山传来未经官方证实的广播消息时,该社立即用电话通知各影院和各报馆。

这个夜晚,抗战胜利的消息迅速传到市区的每一个角落,马市口国际照相馆楼上,四盏水银聚光灯照着街心亮如白昼,几条大街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游行队伍欢呼“胜利”,逃难而来的人们相拥痛哭:“我们可以回家了!

昆明,云南省会城市,抗战八年,从西南边疆重镇走进中国全民族抗战历史舞台的中心,从西南大后方和战略基地演变为反法西斯太平洋战场和东方战场两大主战场战略结合部的中枢,在这里“分国忧创苦难辉煌”,其历经艰难困苦和建立丰伟功绩堪为世界瞩目的“抗战之城”、“英雄之城”,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背景中书写了近现代史上璀璨的一页。

【讲述】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云南近现代历史研究会会长 吴宝璋

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内国际形势的巨变把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推到了空前重要的战略位置上。云南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三个词、九个字来概括,即“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这三个定位决定了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是中国抗战时期大后方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和门户城市,是太平洋战场和东方战场结合部的军事指挥中枢,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舞台,称其为“抗战之城”、“英雄之城”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