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抒情表现主义大师杨作霖:从不画没有感情的东西

30.04.2015  18:36

春·新绿”杨作霖作品展近期正在举行。供图

杨作霖 供图

     昆明信息港 记者孙红亮 杨作霖的工作室位于昆明虹山东路市斑铜厂旁的老工艺美术大楼五楼,厂房简单、陈旧,楼道又高又宽,可以四人并排行走,长长的走廊只有两展吊灯,四周昏暗,让四月的昆明平添一丝凉意。72岁的杨作霖,穿着黑色运动鞋、蓝色牛仔裤、休闲夹克,戴着一顶灰色帽子,清瘦矍铄,从楼下走上来打开工作室的双层大门。

    工作室很宽敞,但也几乎放满了东西。一进门,两幅未完成的画作映入眼帘,周边地上散放着很多颜料、画笔、调色盘等用具。两三扇老式铁架玻璃窗开着透气,光线照亮那些或挂在墙上、或立在地上、或支在画架上的作品。环顾四周,画室陈设很简单,除了画,还有一些稀奇的摆件,多是他采风时买回来的特色产品,比如少见的植物,颜色鲜艳的玛瑙,并不能伤人的弓弩,好像粘着很多贝壳的古化石……还有一顶白色草帽,那是多年以前母亲送给他的。

    “尽管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但是家境特别不好。我七个月就出生,很瘦小,父亲早早病逝,母亲受苦受累非常多。但是她非常勤劳、非常善良,非常智慧。”杨作霖出生于云南大理喜洲,从小就表现出绘画天赋,虽然没有人教,但他六、七岁的时候就能编故事,画连环画。那个年代,物质资源相对匮乏,没有纸笔画画,杨作霖就捡老师丢弃的粉笔头在墙上、木质板壁上画。有时候他在邻居雕花板壁上乱画,常引得人家来家里告状,母亲一边批评杨作霖,一边去替他擦洗,有时候还带着他一起去给邻居道歉。

    回忆小时候画画,杨作霖很感谢自己的母亲,一直以她为傲。他说:“她支持我画画,因为她本身就非常有才华,她能画、能绣、能织,能剪纸,尤其是剪纸,可以说是世界第一的。她拿纸叠几叠,一拉开,有花有树有动物……母亲总是把小剪刀放在身畔,普通一张纸,随手就能剪出一幅画来,非常厉害!她虽然一个字都不识,但她懂得特别多,是个天才!

大地歌》布面油画,200×160cm 供图

     扎根民族文化钟爱云彩 以朴实之心抒写自然

    近日,杨作霖以“春·新绿”为主题的作品展在昆明青年路371号文化科技大楼云南美术馆三楼开展,将持续至5月4日。展览所呈现的,除了作品本身,还有艺术家所给出的问题意识与身体力行之后的答案,堪称才情与激情如火焰燃烧之后留下的美丽余烬。

    杨作霖自述绘画心得时曾说,过去几十年里他都在画人,画农民、画普通百姓,很多作品都在描述云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后来重心慢慢偏移,突然在研究探索风景画的路上狂奔。从事油画创作几十年来,杨作霖的作品先后6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和众多全国美术专项作品展,多数作品在省级以上获奖,数百件作品发表在《美术》、《新美术》、《江苏画刊》等国家重点刊物,数十件作品为国家机关、博物馆以及国外机构和个人收藏,两件作品由国家自然博物馆收藏。

    《大地歌》是杨作霖描述陇川县景颇族的名作,创作于1989年,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他常说,艺术要表现人民大众生产生活和情感,要有社会责任心,对人类负责,对艺术负责。秉持着这些信念,他四次到陇川,凭着对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的了解,在第二次去的时候创作完成该作品。

    说起陇川,杨作霖很是感慨。他说,那里环境优美,人们朴实善良,但却生活艰苦,尤其是女人,虽然距离县城只有二三十里路,但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进过城。每当夜幕降临,小姑娘们会约着到山头唱歌,边唱边笑,这是他们唯一的快乐休闲方式。《大地歌》描绘的就是7位景颇族少女穿着漂亮的红裙子,坐在山头。“这幅作品其实有种哀婉又悲壮的感情在里边。1996年,我又去的时候,作品里那种美丽的土布红裙子没有了,大家都穿牛仔裤,都在想办法赚钱。

    每年春秋两季,杨作霖都会外出采风写生。2014年9月,云南画院画家邵培德问杨作霖要不要一起自驾去西藏写生,为了梦寐以求的进藏之旅,年过七旬的他二话不说拎着包就去了。一路上两个人选择了一条比较险峻的道路,在有条件作画的地方就停下,顶着烈日边走边画,皮肤都退了两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两人心生敬畏,20余天的进藏之旅,杨作霖共创作14幅作品,那些未呈现在画布上的美景,亦深深印刻在了心上。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