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探讨新时代新命题 ——社科理论界热议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

06.08.2018  17:12

        本报记者 苏宇箫 陈怡希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在我省社科理论界、党校高校引起热烈反响,形成了专家学者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讨答好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个新时代新命题的对策思路的热潮。

        积极承担职责使命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明确要立足“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个新时代新命题时,强调要以更有力的担当作为,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制度建设等方面勇于创新、探索经验、走在全国前列,促进生态环境建设质量持续改善,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实现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奋斗目标。专家学者认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是我省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云南省情实际和发展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实现绿色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态环境需求的内在要求。

        “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这一目标,既是我省向党中央国务院表明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更是一份让云南各族人民群众享有蓝天、碧水、净土的庄严承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张瑞才说,“在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而是我省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如何坚持绿色发展的综合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从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和着力。我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应该把系统研究和阐释这个新时代新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认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必须充分把握“最美丽省份”的内涵,把握实现“最美丽省份”建设所需要的基础特色条件,注重结合云南实际,发挥好人及人文资源优势。

        针对系统把握“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深刻内涵,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张瑞才说,要着力发展绿色经济,统筹推进八大重点产业和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加快构建“两型三化”现代产业体系,让“绿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要深化认识、聚焦问题、压实责任,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抓好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8个标志性战役;要注重传播我省传统优秀民族生态文化、责任文化、道德文化,广泛开展“我为美丽添光彩”大讨论和宣传活动,让“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深入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不断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改革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加快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陈国兰表示,作为社科研究工作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相关热点、重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同时加强绿色发展研究院智库建设,积极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言献策。

        在“绿色”“生态”上下功夫

        我省生态资源条件良好,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风光秀丽、人文富饶,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多样性宝库,习近平总书记为云南确定了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应在绿色发展、绿色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在具体的对策思路上,省委党校决策咨询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谭鑫围绕三个方面谈看法:“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动云南的绿色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从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到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刚性约束,确保通过营造绿色山川,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绿色城镇,倡导绿色生活,打造绿色窗口,把绿色贯穿于云南发展的每一个方面。”对于坚持生态优先、统筹推进绿色产业,谭鑫认为要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依托云南良好的生态,围绕统筹推进我省的八大重点产业,积极谋划绿色发展的新业态。至于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则要立足我省的绿色能源优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打造好“绿色能源牌”;依托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打造好“绿色食品牌”;充分发挥云南的丰富生物资源和良好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好“健康生活目的地牌”。

        陈国兰认为:“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必须注重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高资源环境利用效率。”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建议制定相应的制度保障体系及环境治理体系,尤其要在大数据基础上制定生态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生态问责及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有效实施云南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从而有效推进最美丽省份建设。

        着力提高水土林治理成效

        “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战略定位的目标,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部署和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专家学者认为,美丽云南建设涉及许多方面,要坚持压实责任,整体推进。

        “从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与水环境建设之间的高度关联性看,全面提高全省各州市河流和湖泊的水环境质量,是建设最美丽省份的重中之重。”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棣认为,必须立足覆盖全省7127条河流和41个湖泊、4549条水渠、7013池水库以及7992座塘坝的67928名河(湖)长,进一步健全云南特色的河(湖)长制度,围绕水质提升的终极目标,实施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核心的综合配套治理体制考核。要针对全省城市化发展和城乡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城镇污水排放中成分不断复杂、水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增大、传统水环境治理方法及技术难以满足治理要求等实际问题,创新出利用市场机制增强水环境投资治理成效的新模式。可以把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吸纳社会资金构建“云南水生态治理基金”,提高水环境治理的资金保障能力。在有条件的州市,从量化水环境治理所涉水体产权入手,创新水环境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按水质排放实施补偿的制度,真正做到“谁排放不达标水,谁就必须付费治理”,进一步提高入河(湖)水质的达标排放比重。

        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云南省土壤培肥与污染修复工程实验室主任张乃明认为,保护好云南的水、土环境是建设最美丽省份的基础与前提。虽然以六大水系和九大高原湖泊为代表的水环境质量总体在改善,但仍然有多个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比较严重;云南作为有色金属王国,土壤本身地球化学背景值高,再叠加人类活动的影响,存在部分土壤重金属元素超标的问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水土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强化这方面的技术储备和科技支撑。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副教授李建钦则指出,云南的林地资源,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必须牢牢把握、保持和发挥云南的生态与林业资源优势,为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