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车间”——打开就业扶贫的一扇新窗

22.09.2017  08:47

2016年8月23日,45岁的林素金第一次走进“鑫冠帽业”扶贫车间,繁忙的生产车间让内向腼腆的林素金感到紧张和局促。

林素金一家是山东彭楼村的建档立卡户,仅靠农业耕作维持生活。如今林素金在扶贫车间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收入,让一家人很满足。

我这个工作不影响农活,农闲时就过来做工,拿计件工资,车间离家又很近,还可以照顾家人,真的很不错。”林素金说。

林素金道出了很多贫困务工人员的心声。

近年来,全国各地人社部门积极探索,创建“扶贫车间”等形式的扶贫平台,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打开了一扇脱贫致富的新窗。据了解,山东目前有就业扶贫车间2720个,安徽建设就业扶贫驿站482个,陕西建立社区工厂74家,江西力争实现就业扶贫车间乡镇全覆盖,上述省份通过“扶贫车间”模式帮助带动了数以万计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

2016年8月,郭瑞霞得知山东家乡在推进就业扶贫后,便将自己在青岛的加工厂搬到了鄄城县。在人社部门的帮助下,“鑫冠帽业”扶贫车间很快投入生产。

创建扶贫车间之初我就想,不仅要给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还要增强他们生活的信心,现在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了!”郭瑞霞告诉记者,目前扶贫车间吸纳了几十名像林素金这样的贫困村民稳定就业,帽子、衣服等产品已经远销俄罗斯、墨西哥,大家的精气神很足!

如今,和“鑫冠帽业”一样的就业扶贫车间,在全国遍地开花,成为贫困群众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

面对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但因文化程度低、身有病残、需照顾家庭等客观原因,无法实现外出转移就业的实际难题,2016年以来,山东省积极促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打造了以“扶贫车间”为载体的就业扶贫新模式。

山东省的探索,是全国很多地区的缩影。

新疆南疆卫星工厂、江西宁都电商园、安徽岳西的“扶贫基地”等一大批就业扶贫车间模式的创建,不仅探索出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新路径,还充分挖掘了贫困地区在劳动人口、特色产业、闲置土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将贫困人口转移就业的“先天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后发优势”,意义深远。

贫困村民摆脱贫困实现增收的新平台

2016年,39岁的贾红霞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领到工资的愿望。

2000多块钱的稳定收入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在家门口工作,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真的很知足。”贾红霞说,“在社区工厂工作一年多了,收入越来越高,家里人都很高兴”。

贾红霞一家是陕西省平利县典型的贫困搬迁户。

平利地处秦巴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地带,“十二五”末在册贫困人口1.89万户4.48万人。自2011年平利县实施陕南避灾移民搬迁工程以来,累计搬迁安置2.8万户8万多人,建设了112个移民搬迁安置社区,集中安置2.5万户。

整体搬迁是脱贫的第一步,移民搬迁后如何实现稳定就业,不仅关系到每一户贫困家庭的长远生活,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2016年,平利县探索创办“社区工厂+贫困户”的就业扶贫模式,以就业脱贫为导向,在11个乡镇25个社区建立了47家工厂,形成了厂房式、门面式、居家式等灵活就业方式,让群众就近就地就业,保障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让村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实践中,我们探索建立‘社区+工厂’就业模式,引导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实现精准扶贫。”陕西省平利县人社局局长陈熙说。

平利县委、县政府按照“群众搬到哪里,就业民生服务到哪里”的理念,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手加工项目进入社区,采取社区+工厂的模式让大家就近就地就业,实现就业和顾家两不误,深受群众欢迎。

2014年10月,平利县药妇沟社区引进了一家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特点是订单和销售“两头在外”、工艺简单、便于物流运输、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采取连锁式发展模式,效果很好。

城关镇药妇沟社区工厂是平利县移民搬迁安置区的缩影。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以针织品、电子元件、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社区工厂79家,吸纳就业5000余人,初步实现了就业安置和就近城镇化的目标。

我现在一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比以前在外面打工挣得还多,家里人都很满意。”洛河镇丰坝村张秀英心灵手巧、吃苦耐劳,在社区工厂的工资不断增加,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心里很满足。

这样的探索,不仅稳住了贫困群众的收入,更稳住了大家的心。

当前,“扶贫车间”已经成为贫困群众精准脱贫的重要渠道。各地通过扶贫车间的建设,取得了贫困人口有效脱贫、企业缓解招工难题、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贫困地区就业创业活力增强的“多赢”成效。

贫困家庭奔向美好未来的新希望

每天一大早,江西赣州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里一派繁忙景象。在宽敞的车间里,工人们聚精会神地插花、制衣,畅通明快的生产线环环相扣、井然有序。

厂里的工人都是贫困人口和残疾人,他们大多来自大山深处的偏僻农村,以前从未接受过技能培训,有人甚至从未到过县城,他们是最需要关心的群体,也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厂长廖家利感慨地说,“厂里每一个工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要带领好这个特殊群体就业创业,责任重大”。

龙南县就业扶贫福利厂是江西省第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扶持贫困群众和残疾人就业脱贫的公益性企业,这里鼓励劳动创造,引导员工自力更生。

近年来,龙南县人社部门为补齐扶贫的“短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在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后了解到,全县贫困人口中有6100多人具有一定的就业能力并有较强的就业愿望。为此,以“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为目标,建成一个集培训、就业、创业为一体的精准就业扶贫基地。

龙南县的探索是赣州市的缩影。

作为国家扶贫重点攻坚区域和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赣州市在就业扶贫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2015年,赣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就业扶贫”新概念,通过对贫困劳动力的精准识别,实施就业援助帮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展就业培训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依托产业发展扩大贫困劳动力就业、鼓励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等一系列措施,坚持分类施策,真扶贫、扶真贫,帮助贫困群众走出一条“就业脱贫”的新路子。

赣州市人社局副局长吴玉明强调,“我们通过立体式技能培训提升贫困群众‘造血’功能,依托产业优势培育贫困群众就业增长点,发挥能人效应鼓励创业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多措并举让就业扶贫取得积极成效,深入人心”。2015年以来,赣州市通过就业扶贫解决了4.4万余贫困劳动力就业。赣州市的探索也是全国很多地区的生动写照。

扶贫车间、驿站、社区工厂等平台和载体的建设,不仅成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更赋予了贫困家庭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希望。(王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