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花开幸福来——云南省四大片区扶贫开发扫描
整村推进项目让村寨美起来、群众富起来
元阳县异地搬迁新区新貌
攻坚亮点
作为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欠发达省份,云南省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2014年底,全省贫困人口574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在中央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云南省涉及滇西边境、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藏区等4个片区,涵盖15个州市91个县,片区数和片区县数均居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十二五”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中央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思路,高度重视、高端谋划、高位推动,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具有云南特点的片区工作模式逐步形成,成为全国其他片区借鉴学习的范本。
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云南省累计投入各类规划项目资金7408.62亿元,规划执行率达68%。对于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薄弱的云南而言,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云南省在区域扶贫开发的探索中,把片区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经验’。”省扶贫办副主任吴隧说。
政策向片区倾斜、资金向片区聚集、项目挂钩片区。立足优势,找准路子,全省四大片区扶贫攻坚高潮迭起。
乌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加速
乌蒙山云南片区包括: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会泽县、宣威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彝良县、威信县、镇雄县、武定县
围绕片区规划,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乌蒙片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目前,麻柳湾至昭阳、昭阳至会泽、镇雄至毕节、普立(滇黔界)至宣威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随着片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实施,农村电力保障得到加强,基本实现同网同价。一批骨干水源、民生水利和农田水利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保障。
实施精准扶贫,片区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了一批机构养老、儿童福利、救灾设施等项目,贫困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工作快速推进,片区贫困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片区防灾减灾体系正在加紧完善。
滇西边境片区——产业发展引领致富路
滇西边境片区包括:保山、丽江、普洱、临沧、楚雄、红河、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10个州市所辖的61个县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滇西边境片区产业扶贫结出硕果。以片区产业扶贫规划为统领,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农业设施体系、良种繁育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产品市场体系。
滇西边境片区水能、矿产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彩,对外开放区位优势明显。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片区扶贫开发的探索中,各州市以当地特色优势资源为依托,建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产业园区和精品庄园,全面提升了特色农业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通过片区特色产业和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加快了当地农村信息化和流通体系建设,带动了更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迪庆藏区——扶贫开发探索新路
迪庆藏族自治州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维西傈僳族自治县3个县
在片区扶贫开发的探索中,迪庆州以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为抓手,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产业化扶贫和农村技能培训为重点,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合力攻坚的迪庆藏区扶贫开发新路子。
随着片区扶贫开发的推进,全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渐提高,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先后完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香格里拉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州内骨干网架、城农网建设及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得到快速发展,中心城区主骨架初步建成,全州城镇化率逐年提高。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德钦县奔子栏镇达日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为迪庆州探索“人下山、树上山”的生态战略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迪庆州贫困农村综合开发树立了典范,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
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包括:师宗县、罗平县、屏边苗族自治县、泸西县、砚山县、西畴县、麻栗坡县、马关县、丘北县、广南县、富宁县、文山市
近年来,国家对滇桂黔石漠化云南片区的扶贫攻坚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随着片区水源工程、水土治理、陡坡地生态治理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片区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在实践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通过“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垫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六子”同步的方式开展石漠化地区扶贫综合开发,取得实效。曲靖市将片区县致贫因素相同、资源禀赋相近的5个山区行政村连为一个单元格实施山区连片综合扶贫开发,围绕产业发展“龙头工程”、入户项目“细胞工程”、基本素质“造血工程”,通过抓龙头、强脊梁、活细胞、造血液,不断探索石漠化片区扶贫开发新路子。
在各地的积极行动下,全省形成了高位强势有效推进片区发展的良好态势。扶贫攻坚,共建小康,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记者 胡晓蓉)
维西县傈僳族群众学习重楼种植技术
扶贫政策 云南省筑牢扶贫资金监管“高压线”
“现在的扶贫工程款用在哪,必须在村里公开公示,还聘请老党员当村里扶贫项目的廉政评议员,扶贫资金用在哪里大家都明白,老百姓参与扶贫项目积极性那可高多了!”宣威市龙潭镇业肥村老党员李开斗如是说。
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省扶贫办先后与全省16个州市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廉洁扶贫行动,全程监管扶贫项目资金,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
协议规定了云南省扶贫办的8项职责,各州市纪委监察局的6项职责。协议明确扶贫项目资金实行同级纪检监察备案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定期对扶贫项目资金开展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发生在扶贫开发工作领域的违规违纪违法案件等,实现扶贫项目资金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全程监管,有力遏制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域中贪污、挪用、挤占、虚报、套取、冒领、截留扶贫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让扶贫项目真正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此项举措构建了省级部门与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协同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新格局,把云南省扶贫办在全省推行的“三项廉政制度”与各州市的县级领导干部廉政承诺制、乡镇政务质询和村务监督员制度紧密结合,加强了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惩防体系建设。
记者 胡晓蓉 通讯员 胡国云 唐洪清 黄柏香
一线传真 牟定县信贷扶贫助企益民
“去年公司因扩建厂房、购置生产设备,造成资金周转困难,县扶贫办提供的90万元的信贷扶贫贴息资金,缓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看着崭新的厂房,云南星贸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有莲不胜感激。
位于牟定县的云南星贸食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专门从事野生食用菌和辣椒收购、加工、速冻保鲜、国内外销售等生产经营业务。2014年,公司在全县7个乡镇35个村委会带动5719户农户增收2500万元,户均增收9781元。
“十二五”以来,牟定县共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61亿元,扶持农户10682户,其中“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扶持企业17家(次),资金达4000多万元,争取企业贴息贷款9950万元,扶持了12家(次)企业。通过对企业的扶持,既解决了企业缺少资金,融资贷款困难的难题,又带动了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实现了企业和农户双赢(记者 吕瑾 通讯员 代琼芬 李锐)
扶贫示范 石头旮旯里闯出脱贫路
苹果成为西北勒乡彝族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翻过一座座山,爬过一道道梁……一早从蒙自市出发,汽车在高山深壑中迂回,临近中午,终于到达位于蒙自市东北部32公里处的西北勒乡。
“西北勒乡有200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但是连巴掌大的平地都找不着。”乡党委书记吴镇珑顿了顿,“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式喀斯特地貌,土层薄、留不住水,生态脆弱,只有2万亩土地能种粮食。”
一直以来,在当地人心目中,“西北勒”就是缺水、贫穷、落后的代名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蒙自县甚至动了撤销西北勒乡,将村民整体搬迁的念头。
面对贫穷,村民们也努力过,路边的几棵核桃树就是证明。1996年,乡里发动群众尝试种植核桃,未曾想一场霜,让全乡6000亩核桃一夜之间所剩无几,李子、花椒、山楂等经济林果也全军覆没。到1998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才有515元。
“不信石头旮旯里闯不出脱贫路。”村民们没有放弃,各级党委和政府也没有放弃。“没有出路就换思路。”在扶贫推进会上,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杨洪波说,“要集中财力、精力,久久为功,每年做出几件看得见、可评估、经得起检验的实事,让贫困地区群众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要致富先修路。2007年至2012年,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地区农村通达工程的机遇,西北勒乡先后对全长80公里的西北勒、香塘两条县乡村公路干道进行4次改造扩建,现在不但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全乡29个自然村、33个村民小组都实现了村内的道路硬化,有的甚至还修通了从公路到烟地、果园的便道。
水是农业的命脉。在西北勒,人们更深切的感受是:水是人的命脉。“以前下乡,农民笑脸相迎,但很少会端茶递水给干部,就是因为水太宝贵了。”乡里的干部说。
1996年起,红河州连续实施国家抗旱救灾、兴修水利设施、山区“五小水利”工程等项目,西北勒乡户均拥有1.5口小水窖。“现在人畜饮水、洗衣洗澡、抗旱应急的水都有了。”村民们说。
今年,西北勒乡又争取到了每年2300万元,连续三年的“五小水利”灌溉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即将完工,届时,香塘、大丫口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的457户农户都可以用上自来水。
路通了,水有了,如何让西北勒群众的腰包鼓起来?解决这一问题的“路线图”就是“两增两减一保护”扶贫开发思路,即以“增收”为核心,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增学”为根本,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减贫”为要务,创新扶贫开发机制;以“减人”为关键,加快城镇化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乡的苹果可是有冰糖芯的。”吴镇珑翻开手机给我们看,海拔温差大、土壤偏酸性,独特的气候条件成就了西北勒乡“山里红”苹果的优良品质。
1996年,乡里从山东烟台先后引进18个苹果品种,在王继和等3家人的山地里试种,最终筛选出最适宜西北勒种植的早、中、晚熟3个品种。如今,全乡苹果种植面积6万亩,产值达6000万元。下一步乡里将围绕提品质、定标准、塑品牌、扩市场、深加工,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确保苹果品质达到有机生态的要求。
扶贫开发,石头山变成了花果山,曾经的穷乡僻壤变成了充满希望、生机勃勃的美丽家园。(记者 李树芬)
镇雄县精准扶贫带动14余万群众脱贫
“十二五”以来,作为云南省农业人口大县、贫困大县的镇雄县,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产业发展上着力,扎实开展精准扶贫,使14余万贫困人口得以稳定脱贫。
组织开展结对包扶。在实行挂钩扶贫的“五+X模式”中,由中央、省、市16家单位和县级83家单位对全县93个贫困村驻村精准帮扶,组织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结对包扶,形成了“单位挂钩、企村共建、职工结对”的挂钩帮扶工作格局。
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十二五”以来,镇雄县整合资金,大力实施连片开发、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异地搬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项目,全县拆除茅草房58468户,实施安居工程4529户、农村危房改造30311户。同时,实现了254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185个村通客运,对168个村833公里道路进行了硬化。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大力实施教育扶智工程,在抓好义务教育的同时,着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县小学入学巩固率达98.5%,初中达94.8%,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42.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43.41%。 大力实施培训扶贫工程,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本领。2014年,该县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上万人次,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大幅提质增效,务工纯收入达到35.5亿元,同比增长24.22%。
为解决留守儿童、老人和耕地闲置问题,镇雄县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一方面鼓励群众将土地流转,走集中化、规模化种植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唱好山字经、演好林果戏、写好畜牧文,积极构建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体,让群众不出家门也能脱贫致富。(记者 蔡侯友 通讯员 程洪)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