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昭通彝良建立机制精准推进

16.04.2016  09:33

彝良县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建立起科学治贫、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让贫困地区“强筋健骨”,确保到2018年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

彝良县有贫困乡镇10个、贫困村101个、贫困人口170325人,约占昭通市总人口的1/8,贫困发生率为29.97%,脱贫攻坚任务繁重。同步不同步,关键看干部。该县建立起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双推进”长效机制,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101支,派出队员624人。通过制定考核办法和细则,全县把脱贫攻坚一线、脱贫成效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主渠道和重要依据。今年彝良县委提拔使用和调整到重要岗位的72名干部中,有80%的干部来自脱贫攻坚一线。

作为革命老区、国家扶贫攻坚县,资金投入是该县的重点与难点,彝良县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主导作用。从今年起,全县县级财政压缩相关开支,调减县乡部门工作经费10%-15%投入扶贫,并确保每年投入扶贫专项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同时,积极发挥金融助推作用,目前共争取到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8亿元,到账4.2亿元。该县还通过整合资金,将有限的项目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出倍增效应。

为增强脱贫攻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彝良县创新思路制定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通过认真分析15个乡镇的情况,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自然条件相似三大原则,将全县划分为5大区域,一个区域一个对策、一套扶贫工作机制。与此同时,统筹好全局和一域的关系,针对高寒边远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基础条件差、贫困程度深、“造血”功能弱的现实,让项目和资金向这些区域倾斜,为同步小康补齐“短板”。

精准脱贫重在精准施策,该县建立“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扶到“”上、扶到“”上。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充分发挥民政兜底的“输血”作用,实现社会保障脱贫。对更多的贫困群众则以“造血”为主,通过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激活内生动力。该县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分片区、分乡镇重点发展天麻、竹笋、花椒、核桃等高原特色产业,确保每个乡镇至少培育1至2个以上优势产业。坚持“一乡一策”、“一村一品”,差别化、品牌化发展蔬菜、养蜂、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围绕相对成熟的产业,全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四川好医生集团深度开发小草坝天麻产业,昭通旅游生态农业公司发展大黑山羊产业等。该县还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体化劳务输出就业服务机制,大力发展技术型、外向型、有序型的劳务输出,今年以来已输出劳动力3批600余人,目前实现了10.5万人外出务工就业,力求做到输出一人带动全家脱贫。

(记者 谭雅竹 蔡泽华 蔡侯友 沈迅)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