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务实之举打赢扶贫攻坚战——大理白族自治州全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

23.09.2015  10:31

      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调研组
      “十二五”以来,大理白族自治州委、州政府科学编制规划,抓好建档立卡,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抓实红河源黑潓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综合开发、整乡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金融扶贫、安居工程、革命老区建设、外资扶贫、“雨露计划”等工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全州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3.78万人减少到2014年末的32.3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6%降低到11.7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733元提高到了7933元,4年减少贫困人口41.47万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转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瞄准扶贫开发重点领域
      片区攻坚。大理州作为滇西边境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主战场,12县市整体列入“滇西边境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计划”,是全国14个扶贫攻坚片区的重点区域之一。大理州制定“区域发展带动扶贫攻坚,扶贫攻坚促进区域发展”的扶贫思路,聚焦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边远贫困乡镇、贫困民族村寨,集中实施整乡、整村推进,促进区域整体脱贫。选择资源禀赋相近、地理位置相邻、致贫因素相似的跨乡镇、跨县域的小片区实施片区扶贫开发,确保推进一片成功一片。基础设施以“五网”建设为龙头,抓好农村公路路网规划,重点推进县际、乡际、村际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快实现县城至建档立卡贫困乡全部通沥青路或水泥路、贫困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五小水利”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建成“从源头到龙头”的农村饮水工程和管理体系,提升贫困地区供水保障能力。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有效改善农业发展条件。
      精准扶贫。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看农户劳动力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看农户受教育程度和在校生现状,估算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把贫困人口一户一户地筛查出来、核对准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以贫困人口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州有数据库,制订到村到户减贫计划,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责任到人,限期脱贫”,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有检查、有考核,确保产业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资源、干部结对帮扶、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全力推进精准扶贫。
      产业富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群众有致富技能。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旅游、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特色村镇,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培育特色旅游产业。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引导和支持互联网企业到农村拓展业务,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需求导向”转变。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庄园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实施“雨露计划”,加强职业技能、就业创业、农业实用技术等培训。
      改善民生。在教育上,突出智力扶贫,坚持面向产业发展办学,面向广泛就业办学,面向脱贫致富办学,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带动脱贫致富的能力。在医疗卫生上,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医院支持帮扶贫困县县医院,引导和支持州内三级以上医院定点帮扶贫困县县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培养乡村医疗技术人员。在文化建设上,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抓好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建设,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社会事业上,坚持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进一步完善覆盖贫困人口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五保供养、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社会救助的覆盖面。组织实施安居工程建设,抓实特困户住新房工程,实施易地搬迁工程,基本消除无房户、危房户。
      保护生态。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促进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爱护环境宣传活动,加强生态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爱家乡、建家乡、管家乡”的意识。强化生态建设,实施好小流域治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生态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

      凝聚各方力量攻坚克难
      扶贫开发已经进入攻坚克难阶段,需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大理举全州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共同攻坚克难。
      财政资金投入。针对资金投入不足对扶贫开发的制约,大理州在努力向国家和省争取政策、项目和资金,赢得更多的转移支付的同时,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逐步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针对红河源、黑潓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重点乡的扶贫综合开发,州财政计划从2016年每年安排和整合不低于1亿元的专项扶贫资金,主要用于产业扶贫、信贷扶贫、特困户住新房等方面。
      整合扶贫资金。一是各级政府引导部门资金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倾斜,州级相关部门履行好目标确定、项目下达、资金投放、组织动员、检查指导等职能。二是以县级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目标统一、行动同向、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最大限度整合好、使用好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源支持的资金项目,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三是强化县级的调配权,对所有涉及贫困县的各类资金,都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机制统筹安排使用,使扶贫资源配置目标更加聚焦、管理更加精细、资金使用更加高效。
      建立大扶贫格局。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互为支撑,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贫困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做到力量配置向扶贫倾斜、资源配置向扶贫聚集、政策措施向扶贫集中,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发挥专项扶贫的基础保障作用,重点用于进村到户项目。发挥行业扶贫的重点帮扶作用,主攻片区开发。发挥社会扶贫的协同帮扶作用,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急需的困难和问题。
      激活社会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兴友善互助、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培育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文化土壤,激发关注贫困、参与扶贫的社会活力;完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健全社会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方式,强化政策支持和保障,营造社会扶贫浓厚氛围。
      强化实绩考核。大理州充分发挥实绩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贫困县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财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限期脱贫销号。把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调整、干部选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次确定和奖惩的重要依据,督促各级干部把责任担起来、担到位。加强行业扶贫的责任考核,将结果列入部门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加快扶贫开发攻坚进程
      在今后的扶贫开发攻坚战役中,大理州委、州政府决心平均每年减少贫困人口6万多人,1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2018年全部摘帽;32.31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全部脱贫。
      统筹推进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在区域发展中协调推进扶贫攻坚。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既打通到村到户“最后一公里”,又统筹贫困地区一体化发展。将精准扶贫攻坚规划纳入州、县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远地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为主攻方向,稳步推进以红河源、黑潓江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的扶贫综合开发。
      全力推进精准扶贫。面向特定具体人口,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既在面上整体推进,又坚持到村到户。科学划分贫困类型,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将“漫灌”式扶贫转变为精准“滴灌”式扶贫。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采取“”的措施;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采取“”的措施;对因灾、因病致贫的,采取“”的措施,落实好民政救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给予救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采取“”的措施,通过社会保障实施政策性兜底扶贫。依托整村推进,制定到村到户的减贫计划,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责任到人,限期脱贫。
      突出抓好产业扶贫。立足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产业基础,坚持“一乡一品、一村一业”,培育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基地,打造特点鲜明的产品体系和产业体系,做好“靠山吃山、靠林吃林”文章,促进核桃、茶叶、中药材等产业提质增效。培育农产品加工、种植养殖等专业协会及合作社,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破解基础设施制约瓶颈。抓住全省“路网、航空网、能源保障网、水网、互联网”五大基础网络建设和综合交通建设“三年攻坚战”“五年大会战”的机遇,掀起新一轮“铁公机”建设热潮。各县市重点推进县际、乡际、连村公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加强通乡、通村公路改造,提升公路的通行、通畅能力,有效解决农畜产品外运难、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加大中小水利、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力度,特别是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实施山区“五小”水利建设,因地制宜解决人畜饮水难的问题。实施土地复垦、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推广农业科技措施,有效提高耕地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推动互联网覆盖到村,提升贫困地区电力和信息通讯保障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合理布局、全力办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人员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整合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项目,完善乡村文化体育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五保供养、农村低保、新农合、新农保、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覆盖面,统筹解决因病、因灾、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致贫、返贫人员的扶贫解困问题。加大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存保障。
      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必要的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千方百计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改变扶贫资金“碎片化”现象,将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扶贫资金集中整合,集小项目为“组合拳”,集中一点抓出成效。以县级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采取目标统一、行动同向、各尽其责、各记其功的方式,整合使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资源支持的资金项目,使扶贫资源配置目标更加聚集、管理更加精细、资金使用更加高效。探索有效缓解贫困农户资金困难的新途径,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创新金融扶贫的产品和服务方式,降低贷款支持的门槛,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增加贴息比例,延长贴息周期,让金融扶贫更多惠及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
      巩固大扶贫工作格局。充分调动和发挥政府、行业、群众、社会各方面作用,真正形成政府主导、部门主帮、社会主动、群众主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强化定点帮扶责任,完善州、县市、乡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挂钩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工作等制度,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确保每村一支工作组、户户都有责任人,全面架设起精准扶贫的管道。完善组织动员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营造“扶贫向善、济困光荣”的社会氛围。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
      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扶贫开发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对大多数贫困群众来说,真正脱贫的关键,就在于培育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要突出基础先行,优先解决路、水、电、通讯等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发展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抓住“”这个关键因素,搞好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科技培训、公共服务等,增强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
      (宣传调研组组长:张剑萍 成 员:曹劲鹄 施榆兵 杨文江 耿 嘉 余务洪 赵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