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派人深入鲁甸摄制非遗纪录片

25.08.2016  19:35

  近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专业拍摄团队深入昭通市鲁甸县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专业拍摄团队一行四人深入鲁甸县古老的文化腹地,对水磨镇苗族传统服饰制作、梭山镇竹编制作技艺、梭山皮纸制作技艺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内容和环节进行全记录视角的拍摄。

拍摄团队一行在昭通市非遗保护中心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深入水磨镇水磨村沟头社,对苗族传统服饰制作的撒麻过程以及由劳动生产过程衍生出“撒麻舞”进行拍摄。

水磨镇的苗族传统服饰,由苗族妇女织麻纺线、精心刺绣而成。做成一件衣服需要近一年时间,主要工序有撒麻、割麻、剥麻、接麻、纺麻、煮麻、洗麻、绩麻、上机、织布、裁缝、刺绣(蜡染)等工序。苗族服饰精美秀丽,图案质朴,做工精细,色彩分明。苗族妇女服服饰由披肩、背心、裙子、腿带等部件构成,披肩和背心有多种花纹和图案,象征美好的家园;裙子上有两条纹路,代表长江、黄河,方块代表田园。后吊有羊毛线拴成的银铃8个,象谷穗,象征丰收的愿望,用麻布、羊毛织成;苗族男子服装由披肩、背心构成,腰系麻布织的腰带,每逢节日都要穿由红、黄、白、蓝、黑五色构成的花衣服,背心处配一块60cm×40cm的绣花方块巾,上吊8根坠穗,也象征丰收的谷穗。苗族服饰承载着苗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工艺,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历史”,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撒麻舞” 在水磨镇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世代传承, 是一套模拟劳动生产过程的舞蹈,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艺术,水磨境内保存完好的撒麻舞再现了苗族先民勤劳勇敢、热爱生活、善于耕织的生活场景,舞蹈由挖地、撒麻、割麻、剥麻、洗麻、接麻、纺麻、织麻八个舞段组成,舞蹈动作潇洒自如,动作幅度大,节奏感强,叙述成分重,每一个动作都能都能看出它所表现的劳动姿势,每一舞段表达一个内容,呈现出一幅动人的劳动场面。撒麻舞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再现了古代苗族劳动生产情况,表现了苗族妇女勤劳活泼善良的品格。是民族民间舞蹈中一朵鲜艳夺目、绚丽多姿的山花。

鲁甸“8.03”地震中外瞩目,也让世人关注了这个世外桃源。鲁甸民族众多、文化繁荣多样。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急需保护和传承。中国扶贫基金会正在拍摄的“鲁甸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旨在以鲁甸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纪录宣传,号召公众关注地震灾区扶贫攻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践行影像保护保存文化遗产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