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门选点 挂钩单位扶持 股份合作示范——云县向“空壳村”要活力

25.05.2015  21:21

  就临沧全市而言,当前仍有一些村的集体经济尚处于空白阶段被人们称作“空壳村”。不难想象,如果与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联系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停留在“无钱办事”的困境上,那么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显得底气不足。实事上,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云县也不例外。该县通过组织部门选点、挂钩单位扶持、股份合作示范等方式,使昔日的“空壳村”党组织向“有钱办事”目标迈进,村、组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爱华镇永胜村地处城郊东北部,祥临二级公路穿境而过,主导产业是甘蔗和玉米,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11260元。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却不容乐观。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怎样让村、组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得以提升?永胜村的回答是充分发挥区位和气候两大优势,在特色种植业上闯出新路。“永胜村地多田少,村民种甘蔗、玉米田里还有上千元收入,但山地‘除了锅巴不有米饭’,调整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全村群众的共识。”村党总支书记陈桂银说,“昨天,我带着合作社的部分成员刚刚从沧源考察回来。我们参观了当地老百姓种植的花椒和砂仁,产出效益相当好。通过现场看、实地学,大家对发展同样的产业信心更足。同时,也为我们正在实施的股份合作经济奠定有力的群众基础。
  从当地群众渴望发展的心愿出发,云县县委组织部按照省委、市委组织部关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切实解决经费短缺、发展乏力等要求,把永胜等村作为全县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示范村进行打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永胜村依托挂钩单位县发改局帮助争取的46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本,免费为群众提供种苗,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花椒产业。经全体村民“一事一议”决定,花椒种植产生经济效益后,合作社通过与农户按收购价的1%以及负责产品营销的永丰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利润的5%进行分红并留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每年将分到的6%红利中的40%用于公益事业等村务开支,另外的60%则用于扩大产业生产规模。陈桂银告诉记者:“这种创新方式,得到公司、社员和农户的积极支持。目前,全村共完成花椒种植5630.7亩,近几年内我们要把花椒做成万亩大产业。另外,除了花椒苗,永丰公司的砂仁苗木基地也建在永胜村,这对于全村来说又是一个好机遇。从沧源考察回来后,很多合作社成员对我讲,我们不妨也试一试砂仁种植。对此,村‘两委’初步确定在今年内建成2000亩砂仁产业基地。
  为了验证事实,陈桂银特意带着记者去他家参观他试种的砂仁和花椒。陈桂银指着自家园子地里的热带作物说:“你们看,这几蓬砂仁已经开花,入秋就可以采收。还有,这几棵花椒才种了两年,也开始挂果了,等到丰产期它结的果实还会更多。”随同采访的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蔡高武说:“永胜是我们培育的百个股份合作经济示范村代表,也是今年全县实施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五百’工程之一,其它的分别是建设百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使用百个综合服务平台、发放百万创业致富贷款、举办百名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蔡高武介绍,将以去年实施的8个股份合作经济试点村为基础,充分整合县级部门和乡镇、村现有资源,通过“建设村级经营性场所增收、盘活集体资源增收、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增收、兴办专业市场增收、合理运营资产增收、开展村企联建增收、开展招商引资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收”等8种模式发展壮大村(社区)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将充分发挥县级部门工作职能和优势,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每个县直部门(单位)每年选择1个行政村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优先在本单位的扶贫挂钩联系点、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挂钩联系点和在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所涉及的行政村开展;充分调动涉农资金项目,扶贫开发项目较多的农业、扶贫、发改、财政、林业、水务、国土、工商科信、工商等部门以及处级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力量,每年选择2个以上行政村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确保到2016年前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今年内,计划在上年度42个村(社区)有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新增100个村(社区)有集体经济收入,并在全县142个有集体经济收入村(社区)中培育25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万元的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