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钳40米高空飞坠斜穿工友头颅 术后已能吃流食

15.08.2016  11:09

伤者被紧急送医 供图

从伤者颅内取出的扳钳 供图

从8月13日下午6点半,到14日凌晨1点50分,在澄江县某工地做架线工的64岁老工人李绍财,度过了自己与死神擦肩而过的非常9小时。14日下午,得益于高难度颅脑外科手术的成功,右侧头颅被飞坠的扳钳戳穿的他,安静地躺在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颅脑脊髓外科监护室的病床上,吃下了他大难不死后的第一餐流质饮食。

捡回条命

扳钳飞坠砸向头顶

幸亏安全帽挡了下

13日下午,李绍财和一名工友在工地上抢修电线。维修点与地面的垂直距离约40米,工友腰挂各种工具,专心修电线,李绍财则在杆下调运各种备修物资。下午6点半,工友腰间的一个锥形扳钳不慎脱落,垂直向李绍财的头顶砸来。他戴着施工安全帽,扳钳乘着重力加速度,尖利的一端洞穿帽子,直戳头皮。

整个过程大概就是两三秒钟。幸好有安全帽挡了一下,减缓了扳钳坠落的速度,也改变了其坠落的方向,使其偏向右侧穿过李师傅的右部头颅。”李绍财的手术主刀和主治医生、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颅脑脊髓外科主任封亚平教授说,“要是扳钳不减速,完全垂直坠落,必然直穿头颅和大脑,李师傅也必然当场毙命。

事故当场导致李绍财重度昏迷,惊恐不已的工友们赶快找来一辆车,一路飞驰,于晚8点半将他送至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急诊科。

生死驰援

119“火凤凰突击队”专程取帽

4D扫描定急救方案火速取钳

救命就得取出扳钳,而要取扳钳又得先取出安全帽。鉴于伤者伤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马上联系119“火凤凰突击队”队员赶来,用专业切割技术,千万个小心地把安全帽从扳钳上“”了下来。“必须这样,我们生怕因为取帽不慎,导致位于李师傅脑门主创口旁的主静脉血管破裂,进而引发大出血;同时,要最大限度避免取帽过程中扳钳位置再次移位,对伤者右脑造成毁灭性次生伤害。”封亚平说。

小小一顶安全帽,取了半个小时。此时,已近晚10点。科室集体探究决定,动用最尖端的激光4D扫描技术,全方位收集和展示伤者的创伤部位、创体走向、涉及区域及神经等信息。

紧张连贯的造影、出片和会诊分析后,根据主创口、扳钳和次创口在李绍财右脑颅呈现的三角形状态,及创伤区域周边神经、血管的分布情况,封亚平决定了“避开主创口,选择右颅最远点为手术切入口实施取钳”的手术方案。

抽丝剥茧

手术共计耗时70分钟

急情和风险都未发生

14日凌晨,李绍财被推进了手术室。与此同时,封亚平与科室副主任封雨、骨干医生谢佳芯博士搭档,对手术方案做最后一次审研。为了确保手术万无一失,血液中心等医院相关科室也进入全面“战备”状态。

0点30分,手术开始。封亚平说,除创伤所处的位置特殊,本次手术的真正难度还在于,必须避免主静脉血管受损破裂、必须防止手术有可能伴生的术后脑梗发生。

3位医生在助手们的配合下,以抽丝剥茧的耐心,一点点、一步步接近扳钳;在确认完全安全后,又更加小心地把扳钳一毫米、一毫米地移除右脑、脑颅、头皮层,直至稳稳地放入托盘内。至凌晨1点50分,整个手术宣告成功结束,共计耗时70分钟。

本次手术也引起了国内颅脑脊髓外科业界的普遍称赞。

经历生死

心理疏导辅导将及时介入

伤者术后嘴角露出了微笑

14日下午4点,记者在监护室里见到了李绍财。此时的他各项生命体征基本稳定、正常。封亚平一边与他交流,一边对他的左侧身体肌力做测试,并检查其双眼瞳孔对光反射的灵敏度。虽然语速稍缓,但李绍财有问必答,神志清楚。

目前他的身体左侧肌力为3级,正常人为5级;肌力逐步恢复的时间,一般是3个月左右。今天上午我来看他时,属于这次手术后正常的短时失语情况还存在,没想到下午就好转很多。这说明李师傅自身的身体素质不错。”封亚平向记者简要介绍后,转身问李绍财:“吃过东西了吗?”李绍财清晰地回答:“刚刚才吃过,吃了一碗营养粥。

医患二人目光相对,彼此高兴地一笑。“待他的生命体征完全稳定并正常后,我们将对他实施二次全面检查,并依据检查结果制定下一步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封亚平强调,届时,心理疏导辅导将及时介入,“这对于受到重创病人的康复非常重要。

受这么严重的伤,居然还能挺过大手术、保住性命,真是奇迹!”病友和善地安慰李绍财。李绍财认真听着,嘴角露出了微笑。

医生呼吁

各施工单位加强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知识培训

进入施工现场务必戴安全帽

物理专家推测

扳钳40米高空飞坠

如同被1吨重物撞击到

1.5公斤

锥形扳钳长度为34厘米,重约1.5公斤

28米/秒

物理知识基础较好的朋友,利用重力加速度原理及其计算公式,以2秒钟计算,扳钳触及安全帽顶那一瞬间的速度大致为28米/秒,动量力度约为21000焦耳

>1吨

原本1.5公斤重的扳钳,下落瞬间“变为”1吨多重的重物的撞击力(都市时报记者 李元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