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品牌云南 推进质量强省
高瞻远瞩名牌战略“大有可为”
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质量发展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李克强总理强调:“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坚持走‘质量强国、效益兴邦’之路”。
2015年9月7日,省委书记李纪恒在云南省跨越式发展专题培训班上谈到,经济发展既要重“量”的扩大,又要重视“质”的提升。没有“量”的扩大,经济实力就无从谈起;而没有“质”的提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就难以为继。
今年1月6日,在省长陈豪主持召开的省政府第78次常务会议上,研究加快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工作成为会议议题之一。会议认为:质量工作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三个转变”重要论述和“三个定位”战略目标,突出云南优势特色,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质量提升为主题,充分发挥质量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以质量服务跨越,以质量支撑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微观产品服务质量“双提升”,走出一条质量更优、效益更好、结构更合理的质量强省之路。在工作中,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统筹推进,突出重点;质量引领,创新发展;社会共治,民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会议认为,“十三五”期间,质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突出质量提升,促进云南产品向中高端迈进,助推经济转型发展;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夯实城乡发展基础;不断优化服务质量,展示云南服务新形象;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着力打造品牌云南,推动产业特色发展。
近年来,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我省实施品牌和质量兴省战略牵头单位,努力将名牌战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打造经济发展新高地。
随着“滇缅公路”、“泛亚铁路”等国际大通道的开通,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云南可依托“面向‘三亚’,肩挑‘两洋’”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南博会、昆交会、边交会在对外开放中的平台作用,带动云南产品走出国门,提升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以及孟中缅印的区域发展带动力。
在制造业领域,云南还以滇中城市群为核心,吸引一批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产业进驻,围绕有色、化工、烟草、电力、生物等传统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广“滇”字新名牌,实现由“云南制造”向“云南创造”的跨越,推动云南省实现由边缘地区和“末梢”向开放前沿和辐射中心的转变。以名牌产品的外销、出口开启对外贸易新篇章,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贸易合作,着力打造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
整合品牌资源 每年新增云南名牌超百个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紧紧围绕“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以及习总书记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三大战略”定位,先后开展了质量兴市、质量兴业、质量兴企、质量兴品行动。至2015年底,为近3900家企业建立了质量信用档案,深入开展“助推产业大发展,质量服务进园区”活动,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品牌附加值。
在服务业方面,着力培育凝聚云南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务名牌,丰富服务产品种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在生态产品、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等领域,深入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支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民族文化精品。
围绕质量走廊系统工程,将具有质量兴省战略性、地标性特点、重点、亮点、闪光点的质量典型汇聚在一起,按照“一中心、三主轴、七片区”的整体规划,积极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着力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品质质量走廊。发挥云南不同地域人文风情、生态环境、名优产品、区域经济特色,整合“云花”、“云茶”、“云烟”、“云药”、“云锡”等品牌资源,完善“云品”认定、推广、保护体系,积极推进云品工程的实施,做好以“云品出滇”为代表的云南名牌营销平台构建与云南名牌的宣传推广、品牌维护工作,提升云南企业竞争力、扩大云南名牌影响力。
在品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下,云南企业品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争创名牌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企业发展能力和竞争力日益提升,云南名牌数量逐年稳定增长。
2013年至2015年,云南省共有461家企业的649个产品获云南名牌荣誉称号。其中,复评名牌338个,新增名牌311个,新增名牌占3年总计的47.9%,平均每年新增云南名牌超百个。其中,2015年共有214家企业的276个产品获评云南名牌产品,新增名牌93个,约占名牌总数的33.70%。
推进“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 完善名牌产品产业结构
在加强品牌培育中,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助推,开展省、州(市)、县品牌三级联创,推进云南名牌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打造更多的品牌企业、名牌产品;深化质量走廊创建工作,创建全国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打造农业、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截至目前,在一些传统优势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已经出现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群体和产业品牌集群。自2013年开始,云南名牌评价目录逐步丰富和扩展,在工业产品基础上,增加了农业类、服务类名牌产品的评价。
2013-2015年,工业类名牌产品分别占当年云南名牌总数的80.63%、80.79%和85.51%,农业类名牌产品分别占当年云南名牌总数的10.36%、11.92%和9.78%,服务类名牌产品分别占当年云南名牌总数的9.01%、7.28%和4.71%。
从具体工业行业看,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作物资源,云南在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在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云南名牌产品。2014年,共有122个工业类产品获评云南名牌,2015年达到236个。
从农业和服务业看,2014年,共有18个农业类产品获评云南名牌,2015年达到27个。农业名牌产品主要为水果、花卉和种苗等农产品或农作物。2014年共有服务类名牌产品11个,2015年达到13个。服务类名牌产品主要涉及住宿、餐饮、旅游、珠宝首饰零售、花卉拍卖等云南优势特色服务行业。
云南名牌对行业范围的进一步扩展,丰富了农业与服务业名牌产品的评选,实现了以工业名牌占绝大多数的单一评价体系向包括农林、工业、住宿餐饮等服务业的多元结构的名牌产品评价体系的转变。随着农业名牌与服务业名牌评价工作的不断完善以及企业品牌培育意识的增强,名牌工作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引导作用也会更加凸显。
在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推动下, 2015年3月20日,质检总局批准昌宁县人民政府筹建“全国昌宁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目前,示范区茶园总面积25万亩,投产茶园面积23.8万亩。经过、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13.7万亩,占总面积的54.8%;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56万亩,占6.4%;有机茶园面积0.85万亩,占3.4%。全县30家茶叶企业生产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茶叶专业合作社36个。
2015年3月30日,“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获质检总局批准筹建,该示范区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哀牢山,是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哈尼梯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被中外游客授予“中华风度、世界奇观”和“可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的世界级品牌”等称号;先后获“全国20家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国际最具特色旅游胜地、最受媒体青睐的旅游景区、人工湿地典范、世界五大奇观”等荣誉;被冠以“国家湿地公园、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殊荣。元阳县紧紧围绕“哈尼特色、5A景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总体目标和激活“梯田魂”元素打造“千年哈尼梯田”亮丽名片的战略部署,以自然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精品为主攻方向,着力在“特”、“精”字上做文章,通过开展“全国哈尼梯田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筹建工作,将“示范区”打造成产业链完整、业态丰富、吸引力强、品牌效应显著、公共服务良好的文化旅游综合功能区,推动元阳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产业强县的转变,推动元阳经济社会率先实现跨越发展。
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是农业部建设“国家级斗南花卉市场”重点项目、农业部—云南省政府“部省”合作项目、云南省“三个一百”重点建设项目、昆明市“十二·五”重点项目、昆明市农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园区占地1020亩,总投资38.8亿元,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米。
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作为交易市场和花卉集散地,目前云南省80%以上的鲜切花和周边省份、周边国家的花卉入场交易。在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中占据70%的市场份额,出口46个国家和地区。借助“斗南”花卉这一中国驰名商标的品牌效应和市场优势,斗南已成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
此外,还有2014年4月30日质检总局正式批准筹建的“全国宣威火腿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以及“ 勐海——全国普洱茶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文山——全国三七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红河——全国以锡冶炼为引领的有色冶金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腾冲——全国火山及温泉旅游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龙陵——全国石斛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玉龙雪山——全国旅游文化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普洱——全国咖啡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目前,我省获批筹建的“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达到12个,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产业品牌集群。
“名牌”助推经济增长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目前,部分云南名牌产品已经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力,名牌产品销售额、出口额和市场份额快速增长,财税贡献不断上升,有效推进了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
2015年获评云南名牌的177家工业类企业中, 2014年实现产品总销售额3790.94亿元,占云南省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的48.80%,对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贡献率为37.83%,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为29.58%。其中,名牌产品销售额为2513.10亿元,占云南省制造业工业销售产值的32.35%,占企业总销售额的66.29%,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的贡献率达到25.08%,平均每个名牌产品实现销售额10.65亿元左右。24家企业的27个农业类名牌产品2014年销售额达到49.26亿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2.47%。13家服务类名牌企业所申报的13种名牌服务项目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33.51亿元。其中,旅游景点管理机构接待服务对象742.22万人次,对云南省旅游人数的贡献率达到2.59%。
在出口方面,2015年获评云南名牌的201家工业、农业类企业,2014年实现名牌产品出口额17.23亿美元,名牌产品出口贡献率(名牌产品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17%。
在纳税方面,2015年获评云南名牌的214家生产企业2014年共缴纳税额572.27亿元,对全省税收总额的贡献率达到46.41%。
从名牌产品销售额对企业总销售额的贡献率来看,全省平均水平为66.29%。分地区看,昆明市云南名牌产品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远高于其他地区,名牌优势明显。玉溪、滇中、曲靖、红河四个地区名牌产品销售额均超过100亿元。
红河、临沧、丽江等地区名牌产品销售额贡献率分别为39.07%、35.69%和37.58%,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针对品牌区域发展相对不平衡的现状,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在品牌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实施,增强企业培育名牌的意识。
自找不足尚需多点开花
受地理位置、历史、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云南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对落后于东部沿海城市。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自找不足,分析认为,在创品牌、创名牌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云南名牌在激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等工作上尚存在政策措施相对单一、关注度不够、支持力度不足的问题。
省内很多中小企业对于市场信息的反应滞后,经营理念以及管理体制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仍存在一定差距,企业过度依赖省域、市域甚至是县域带来的区域市场优势。部分企业管理层存在“小富即安”的落后思想意识,缺乏开拓创新的决心,忽略对市场的开发,这种“峡谷意识”必然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障碍。
当前云南名牌工作对于名牌产品缺乏“各具特色,多点开花”的政策引导,导致产品共性多个性少,品牌营销能力差,企业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制定扶持政策壮大名牌经济
“十三五”期间,省政府将修订印发《云南名牌产品管理办法》,顶层设计好云南名牌管理若干事项;将建立云南名牌激励机制,推动各地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协会、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云南名牌建设;将深化评价机制建设,重点探索消费者认可和市场评价为基础的名牌产生机制,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名牌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推动我省名牌评价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将优化云南名牌网上评价管理系统,建立合理高效的名牌评价管理信息平台,推进我省名牌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广泛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大力实施互联网+名牌,打造立体传播平台,不断提升云南名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农业方面,立足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独特优势,依托云南在烟草、中草药、花卉、茶叶等领域的既有优势,着力打造一批农业名牌产品,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高度化发展,实现农业产品的高技术化、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品质化,逐步形成“一地一色,一县一品”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工业方面,依托我省在食品制造、制药、有色、化工等行业的既有优势,发挥名牌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名牌企业吸引产业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项目,承接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服务业方面,继续秉承建设特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思路,树精品意识、重品牌建设、创名牌战略,在生态产品、特色民族文化产品等领域深入整合资源、挖掘自身潜力,重点支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产品、民族文化精品。
将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充分融入国家“一带一路”、“两强一堡”战略之中,并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与云南省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由市场做决定,政府组织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路,在推进品牌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寻求政府自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争创、市场培育、社会支持的多赢局面。打造品牌云南,推进质量强省 ,发挥名牌企业的骨干作用,以名牌引领产业发展潮流,逐步形成“一个名牌带动一批企业,一批企业带动一个区域,最终产生辐射带动整个产业”的蝴蝶效应。
(来源:云南政协新闻网)
转载地址: http://www.ynzxb.cn/Info/1/60231/index.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