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文化牌成昆明乡村振兴法宝

07.09.2018  09:27

东川区汪家箐,一排排整齐的石板屋顶建筑,在清晨的朝阳中映衬着片片光晕,不远处,是云雾环绕的牯牛山风景区。这个已有几百年历史、被昆明列为古建筑文化保护项目的石板古村,正成为东川区一张新的文化旅游名片。而汪家箐所在的东川区铜都街道箐口村,也正通过这一张张文化牌,推行生态农业旅游和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成为山乡脱贫振兴的一个发展利器。

文化旅游融合

贫困山村3年时间收入翻番

汪家箐往南几公里,一个叫李子沟的小村落也正在“享受”这种文化融合发展带来的改变。这个以盛产开花洋芋闻名的小村落,从3年前开始,就有步骤地整村推进民族特色村落建设。也正是那个时候,游客和村民口中的“玛卡姑娘”,将她个人的禅修休闲中心从昆明搬到了这里:2300米的养生海拔、背靠牯牛山层峦叠翠的山峰、眼望处云雾萦绕的梯田坡地,成了她客人朋友圈中晒得最多的图。

我这里好多客人,都是被我朋友圈的一幅幅美景吸引来的。”南京、天津、上海,山乡的宁静和清新的空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已渐渐被人遗忘真名的玛卡姑娘,更喜欢这个彝语里寓意“大山里的女儿”的名字。这也是她和她的“牯牛归源”禅修休闲中心努力传递的文化元素:山里农具、彝绣、彝族传统编织,除了传统的彝族民族风格建筑外,这里也俨然成了一个彝族传统文化“博物馆”。

李子沟往北的一片坡地上,一个平台式建筑已现雏形。这是东川区正在打造的滑翔伞基地,这个国内海拔最高(3300米)、落差最大(2200米)的滑翔伞基地,建成后将和牯牛山道教文化圣地紫霞宫、汪家箐传统古建筑群、李子沟民族特色村落一起,成为东川区文化旅游建设的一张新名片。

文化搭台、产业唱戏,依托彝族传统文化和旅游结合形成的产业链,这个曾经贫困人口超过70%的山乡村落,短短3年时间收入翻了一番,绝大部分贫困户实现了脱贫,也让李子沟村成了“云南旅游扶贫试点村”。

挖掘地域文化

打造创新创业集中地

文化给这些村落带来的改变,不仅是山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途径,也成为吸引年轻人回归的重要手段。箐口村村委会中心附近,不少民房正在施工建设,外观整齐统一的民房,也是箐口村村总支副书记李世能口中计划打造的旅游休闲接待区。“牯牛山旅游开发,箐口村生态旅游和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也让很多年轻人回乡创业。”李世能说,除了传统文化古村落和民族特色村落建设外,箐口村还根据山地独有的垂直气候特点,引进优良水果品种,其中,“红色之爱”苹果种植面积达500亩,美国车厘子有100多亩,自然和人文景观,再加上生态农业,成了箐口村吸引外部游客的重要原因。

而这样以文化村落建设提振的乡村发展动力,在东川不在少数。汤丹镇的洒海村,则以东川另一个文化元素——铜运文化打造美丽乡村项目:整齐划一的传统特色民居,佐以历史上铜运驿站格局,门上、屋脊上印刻的铜钱元素,还有依托气候优势兴建的1500亩白花桃园、1000亩甜杏园。这个小清河畔的小村落,正凭借未来邻近的东格高速汤丹出入口优势,打造一个具有浓烈乡村气息、典型地域特色,集休闲、采摘、观光为一体的铜运小镇。

书写铜文化文章的不仅仅这一个地方,在东川,一批批以铜文化为元素的企业也逐渐兴起。位于东川区北郊的帝赐铜文化有限公司,仅仅3年时间,就从最初的构思,成为一个集铜艺制作、创客文化基地、餐饮休闲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而中心城区建设的铜都商业街,则成为传递东川自然特产、文化传统、餐饮特色等为一体的创新创业集中地。

在今年7月份朝阳区政协帮扶东川区调研考察中,朝阳区政协委员、北京天一博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叶昊表示,深厚的铜文化历史、立体气候优势和山地自然景观,是东川在传统矿产资源枯竭下寻求转型、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的一个方向。

振兴乡村文化

提升乡村吸引力

写好文化文章,不仅成为山乡脱贫致富的利器,也是当前云南和昆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今年年初举办的云南乡村振兴发展论坛上,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表示,振兴乡村首先要振兴乡村文化,从文化创意和品牌创意等方面挖掘内涵,做到文化提升、价值链融合,提升乡村吸引力。

在市委农办对第十三届昆明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的提案回复中,更是提出昆明市将通过加快建设“昆明乡村振兴智库”、深入推进“农业质量年”和创建区域性品牌等措施,推进昆明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加快建设“昆明乡村振兴智库”一项,将计划培养引进规划、文创、设计、旅游、策划品牌等高端人才,加快推进农村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根据5月21日印发的《中共昆明市委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到2050年,将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在乡村振兴发展规划中,也需要融入文化因素,打造文化乡村,也才是乡村振兴发展的灵魂。”叶昊表示。

这也正是昆明市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市委农办的提案回复信息,截至目前,昆明市已有20个村庄分别列入第二、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编制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而自2012年全面启动传统村落调查工作以来,昆明市先后梳理调查了60个村庄,并通过《全国传统村落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录入。以传统村落保护进行的文化特色村落打造,成为昆明贫困乡村脱贫致富、实现振兴的一大法宝。

采访结束时,李子沟村精准扶贫工作队队长何玉奎还透露了该村另一个“村寨”计划,一个规模更大、更具彝乡风情的文化传统村落将在这个片区落成,届时将完整还原200多年前彝族古村落生活状态,形成依托民族特色文化打造的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链。文化牌正带领这里的村民走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昆明日报 记者陈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