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手足口病“要走心” 省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勤洗手避免人群密集

14.07.2016  01:38

云南网讯(记者 张成)每年从春季3月、4月开始,手足口病就要袭扰着不少学龄前儿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的一般症状是什么?日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性传染病防制所所长 徐闻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就今年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如何预防等回答了问题。徐闻表示,在手足口病高发期间,应让学龄前儿童多注意卫生,平时不要到人群拥挤的地方去,以此降低患上手足口病的风险。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婴幼儿常见传染病之一,属于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徐闻介绍,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传播途径复杂,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在夏秋季比较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徐闻介绍,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患者通常以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开始,1-2天后,会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出现红色皮疹。部分患者仅出现皮疹,而无发热。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病例,极少数也可出现死亡。

【预防是关键 日常勤洗手】

徐闻表示,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因此他说,预防手足口病的重点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 。“无论大人、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都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同时还要注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徐闻说,而在 春季到夏季疾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应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少被感染机会。徐闻介绍,手足口病的流行高峰时段在5月-6月,进入7月后手足口病的病发正在呈现下降趋势,到冬季11月份左右又会有一次发病的次高峰。

此外,徐闻介绍称,目前,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已经上市。但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型别很多,不同病原型别之间又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后还可能因感染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而发病。在此 提醒广大市民即使已接种过EV71型灭活疫苗,仍然要注意采取预防措施,防止感染其他型别的手足口病。

【云南疫情总体平稳 2016年同期报告病例数下降15.15%】

针对我省目前手足口病的情况,徐闻表示,我省手足口病的疫情态势总体平稳,发病略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截至7月12日,全省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数、重症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较2015年同期分别下降15.15%、45.26%和16.67%。全省报告发病率较高的地州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南地区。发病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以散居儿童为主,其次是托幼儿童。

【疾控中心采取公共卫生措施 日常检查常态化】

目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手足口病的防治方面主要采取了公共卫生措施,开展了疾病监测、病例管理和健康教育;控制聚集性病例和暴发发生,主要措施为注意个人卫生和良好的环境卫生,对污染的物体或表面、环境用氯制剂进行消毒,采取隔离措施。对重症病例早期识别,及时救治。

为了能及早识别重症病例,开展及时治疗,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手足口病定点诊疗,县区市级医院为手足口病的定点诊疗医院,州市级医院为重症病例的收治定点医院。

在流行季节来临之际和流行时段,县(区市)疾控组织人员对托幼机构和学校晨检、午检,建立和落实消毒制度,以及环境、厕所、食堂、教室和午休室的卫生情况进行检查督导。“一旦有儿童发病,及时通知家长及时就医和居家隔离。有聚集性疫情发生,必须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根据发病的情况采取停班、停园和停学,患儿居家或医院治疗隔离治疗,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徐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