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中途加项”何以一再上演

29.02.2016  09:35

    得知做腋臭切除术只需花1000余元,李勇(化名)来到成都成西医院。手术进行时,医生告知需加做两个项目。手术完,院方给出的清单显示,各项费用合计6000元。2月22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介入调查后,院方向李勇退还了3000元。律师陈庆国认为,若手术中加做的项目不是由突发情况引起,是在术前便可预判的,那么院方应退还加收项目的全部费用。目前,青羊区卫生局已经介入调查。(2月28日《华西都市报》)

    时下,“手术中途加项”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从众多的案例来看,其一个共同点是,先是患者受院方的宣传而作出选择,等上了手术台后,医生就会在实施中途添加项目,患者处境尴尬往往只能就范,在“自愿的情况下”承受超预期的高价。这种情况在一些民营医院实施的包皮手术、腋臭或者阑尾手术中更是常见,当然最后的走向也大多相似,即在被曝光后选择了退费处理。

    虽然医疗救治确实有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也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不过严格来说,手术中途加项目明显违反了两个原则,一是明确告知性原则。即在消费之前明确告诉患者,中途可能会遇到什么情况,有什么风险发生,会增加些什么项目,从而让患者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若是未能告知而在中途提出,让“进退两难”的患者只能被动选择,表面上有“自愿之名”,其实是变相恐吓下的胁迫,无异于消费欺诈。

    二是主动判断的原则。正如相关专业人士所说,手术中是否加项目,面临的意外情况,其实是一种可预判的行为,医院理应为此做好相应的准备,并完善相应预案以应对突发情况。而不是以“意外情况”、“专业因素”等作为挡箭牌,从而为手术中加项目的行为预留空间,创造条件。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正规医院出现这种现象的几率较小,之所以如此,在于其在严格的内部管控下,有着相对规范的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在医疗流程上也更为科学和合理,逐利的冲动得到了遏制。患者在实施手术前,不但会被明确告知会出现的风险,而且各种意外也会被和盘托出,使得患者在做好思想准备之时,也能做好经济上的筹备。

    囿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加项目确实有其合理性,再加上个体的差异性,其发生的概率并不低,若是没有相应的专业能力则很难判断其合理与非合理性。正是这种界限的模糊性,给了医院和医生实施“加项目操作”创造了条件,并为逃避处罚提供了契机。若是因为被曝光或者投诉而见之于众,引发了舆论的聚焦和监管层面的关注,则往往是以退费作为公关手段,鲜有医疗机构为“欺诈式加项目”而受到处罚,付出其应有的代价。

    在国外,这种行为会被定性为严重的欺诈,医院会因道德失范而受到严厉的行政处罚。在时下舆论如潮的语境下,手术中途被加项目依旧不断上演,说明对医疗行业的规范和监督还有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一方面要求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之前,必须将可预测的项目在手术同意书上列明,或者明确告知;另一方面,对于所加项目要进行事后审查制,对其合理性进行专业性的判断,同时辅以刚性的惩戒和问责机制,以此堵住监管漏洞,让医疗回到专业和合理的轨道上来。(堂吉伟德)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