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花吃”:新鲜花饼主义

07.10.2014  18:26

    2014年5月20日,几位“多年寂寞的人”在微信朋友圈进行了一场赤裸裸的表白,不过,示爱的对象却是一盒名叫“我是花吃”的鲜花饼。

    这当然是一场秀。

    此举给五位合伙人的“我是花吃”鲜花饼霸(wu)气(li)内测平添了几分人气,也有人报名参加,并在内测阶段发挥了“吃货+毒舌”的品性,并附带传播。

    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是花吃”获得了8000盒的销量,其中不乏回头客。

    这样的模式打破了之前云南鲜花饼只囿于本土和旅游市场的格局,创始人之一的李猛认为这是几位合伙人的基因所致。

    在此之前,李猛是云南本土白酒品牌“地道云南”的管理者之一,还是360贷贷网的联合创始人和品牌总监,而另外几位合伙人分别在品牌营销、媒体营运、生产品控和烘培技术领域做出了一些成绩。

    这个看着就不差钱的70后团队组合来折腾鲜花饼,在他们看来是一场回归,但亦坦言“用心思把一个简单的事情做到不简单才叫牛”。

他们锁定的标准在于“让消费者一吃就有惊喜”。供图

     混沌行业的新机会

    但创业没那么简单。

    从开始确定要在传统行业进行创业,到最终聚焦在鲜花饼这个“细分又细分”的单品,李猛和他的合伙人筹划了将近两年。在这期间,李猛和团队所做的事情就是研究产品关系、商业关系和市场关系,直到最终聚焦。

    而这两年,云南省的鲜花饼也逐渐火了。

    但这五位合伙人仍认为,现在食品行业存在很多问题。而在鲜花饼行业,虽然历经多年发展,却依旧很乱,尤其在旅游市场。

    “由于进入门槛低,且一些生产企业获利空间大,目前云南省内生产鲜花饼的企业大大小小不下200家,要是算上私人自己在淘宝、微信上开网店的,就不计其数了,但品质差距很大,良莠不齐。”云南省食品行业协会烘培委员会会长欧景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对于一个细分市场而言,几百家的生产容量已经很多。“对于消费者而言,却缺少清晰的品牌辨识度。在口感和包装上,各家也都大同小异。这也是中国食品行业的常态。”在白酒行业深耕了十几年的李猛,对快消行业有着自己的观察和理解。

    抱着“饼不惊人誓不休”的想法,五个人的团队开始了他们的初创之旅。

    唯一不同的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十多年的实战经验。除了李猛之外,主要负责营销的是来自奥美广告的成都负责人之一,其多次获得艾美奖,服务过的企业包括国窖1573、蒙牛、竹叶青等多个国内知名品牌;他们还有新京报前资深图片编辑,在媒体圈有一定的资源;另外一位来自云南本土的一家饮用水企业,对快消行业有着多年的经验;在生产环节,搭档是注册质量工程师,也是国际最高食品领域质控标准的审查员。

    “看似跨行操盘项目,实际均涉及消费品开发的核心领域,各人都有比较清晰的侧重”,这样的团队,在产品的设计上有着严密的商业逻辑。自从打算在传统的食品行业创业之后,他们就锁定了两点——“带有地方资源背景”、“具备品类和行业特征”。

    “鲜花饼看上去是的一个烘培行业,但经历了多年发展之后,他已经具备了明显的地方烙印。这些结合起来,就会是产品很有传播力。”李猛认为,云南是是食物资源相当丰富的省份,但大多数还停留在原料供应层面,真正能够做出来的成品品类很少。他们更多地是将自己定位为产品品牌开发商,而不是一个产品服务商。

    他们的逻辑在于——尽管这是一个很乱的市场,但经历了多年的市场培育后,有一定的消费者基础,并且大多数人都吃过,心中有自己的标准,而他们的目标在于“让吃货惊呼‘啊’”。

编辑:陈盈盈责任编辑:徐婷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