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与金融改革路径选择

25.11.2015  12:51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面临转型压力,但我国有巨大的国内消费需求,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的空间也很大,依然具有较高的潜在增长率。我国的经济转型和金融改革应该坚持两条腿同时迈进,一方面传统金融可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可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而鼓励互联网金融、民营金融发展可以有效支持中小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

  纪飞峰

  2015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GDP数据,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87774亿元,同比增长6.9%,这是继2009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首度“破7”。从地域看,全国有22个省份前三季度GDP增速同比下滑。

  在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课题。一国的经济结构与其金融模式、市场空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对比发达国家的经济金融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国情,探寻中国经济金融的未来发展之路。

  美国金融模式以直接融资为主,科技创新能力强,产品占据高端市场

  20世纪以来,美国一直是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无论是历史同期还是现在,美国的科技贡献率在全球都首屈一指。美国经济的特点是创新强、高科技产业发达,科技创新引领世界,产品占据世界高端市场。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Solow(1956)首先发现,资本和劳动力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不到超过20%,而技术进步占据了余下的80%。作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奠基石,这一观点直接指出了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4月14日公布的2014年世界各国GDP排名,2014年全球GDP总量77.3万亿美元,美国2014年GDP为17.149万亿美元,位居第一。美国以不到世界5%的人口(4.46%),创造了全世界18%的财富(按GDP占全球总量计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科技产业的作用不容小觑,据测算美国目前的科技贡献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的科技贡献率仅为39%。

  在2015年福布斯全球最具价值的十个品牌中,美国囊括了八个,“苹果”连续第5年登顶福布斯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其品牌价值是其他任何一个品牌的逾2倍。从苹果、微软、谷歌到脸书,美国的高科技产品一直占据着全球高端市场,吸引着全世界的用户和资金,这不仅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也预示了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与高科技推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相对应的,是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模式。美国资本市场成熟,金融机构众多,市场化程度高,同时,美国民众对于不受约束的权力的恐惧和厌恶,导致了高度分散的、单个力量相对薄弱的银行体系,形成了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发展模式。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按照存量法计算,美国直接融资比重已经超过80%,此后一直处在这个水平之上。即便是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前后,其直接融资比重都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从理论上说,直接融资成本较高,但不需要融资担保,风险大、收益高,这种融资方式比较适合“轻资产”且发展迅速的中小创新企业的繁殖。而间接融资体量较大,一般有严格的风险控制程序,需要企业提供一定的抵押担保,适合有一定基础资产的企业扩大生产并进行产业升级。

  例如,当年谷歌上市时还处于亏损状态,但是股权资本市场依然看好它。而如果以银行融资的条件来判断,它可能就不是合适的贷款客户。美国的科技创新是以新产品,新技术乃至新行业作为导向的,不但有苹果、谷歌一类公司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创新,更引领了3D打印等技术,乃至更早的互联网行业革命,其风险大、投入大,但是一旦成功,则市场广阔,收益高。美国发达的股权融资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的金融支持,有力推动了科技成果产业化,创业想法现实化,使得美国勇于冒险创新、创业。

  科技成果的首次产业化还使得美国企业获得了先发优势,得到广阔的利润空间。著名的“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理论认为,一国处于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直接影响了其企业的利润空间大小,处于微笑曲线中端国家的企业,其业务以组装加工为主,附加价值小,需求和利润空间相对也小;而处在微笑曲线两端的国家,上游企业以产品开发创新为主,下游企业提供品牌销售,在世界贸易中提供的附加价值较高,需求和利润空间也大。

  科技创新型的科技进步通过新的技术产业化,直接产生出新的价值链,借由企业的先发优势,便能牢牢把握住价值链的上下游,为企业创造出新的需求。苹果、微软、谷歌等美国科技企业,就是凭借这样的先发优势,占领了全球市场,并分割了巨大的利润空间,获得了飞速发展。

  德国金融以银行为主导,支持技术升级和扩大生产,产品具有稳定市场

  德国主要的金融模式是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这一点是由德国自身金融特性和社会环境所共同决定的。就金融制度的角度来说,混业经营的制度是德国银行业的主要特点,这表明了银行在德国的全能性和影响——从事几乎所有金融业务,同时和各级企业联系密切。在这样的行业和金融背景下,银行就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基石。对于一般的企业来说,这样的银行业完全能够达到他们寻求不同种类融资的需求。

  从经济模式来讲,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也能够很大程度上发挥出银行业的最大功能,使得企业和银行的发展相辅相成。而就社会传统方面的考虑,大部分德国企业家族化,使得企业的经营者就是该企业的实际所有人,这样的传统能够很好地解释这些庞大群体的负责人选择通过银行融资,而不是通过股权融资的方式,因为这样的方式通常意味着所有权的稀释。

  不过这样的金融模式特点并没有表现出对经济发展的显著影响,或者说,在我国倡导扩大直接融资带动经济转型和发展而寻求国际先例的时候,可以看到,其实间接融资的模式并没有对德国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

  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当属德国科学技术的成熟,产品质量的优异和工业实业的发达。德国科技创新虽不如美国,但应用科学技术成熟发达,产品质量精益求精。不同于其他欧美国家在金融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产业空心化——工业占GDP比重连续下滑,而金融业,房地产行业占比逐渐增大,德国始终保持了这一指标的稳健趋势。

  OECD的数据表明,德国的工业占GDP比重在2004年到2008年期间上升1%,这些也能够帮助德国在金融危机之后,依靠这样的产业重心重新稳定经济,实现恢复。从更加微观的角度来看,德国的很多行业都处于全球领先的水平,包括汽车工业,机械制造业,医药化工和电子产品工艺,同时也造就了跻身世界前列的各大公司。这些公司依靠着强大的技术水平和企业理念,不断生产各种高质量,强功能的产品,使之能够持续畅销于全球市场,保证和促进了德国经济。这样的工业竞争力也创造了条件,使得经济发展相对良好的德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直接带来了国际资本的进入。

  除了德国自身的生产水平的优越性,德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零关税的政策使得欧盟市场相当于其稳定的国内市场,德国产品的优质和高效标签又使得德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良好的声誉和固定忠诚的客户群体。根据2013年的数据表明,德国的机械产品在国际市场占16.1%,是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出口国。除此之外,欧盟市场的稳定也可以保证德国企业产出以及销售的波动不会超过企业的预期。甚至于在欧债危机期间,德国的频频出现贸易逆差,出口不降反升。

  日本金融以间接融资为主,产品不断升级,但受制于国内外市场

  日本的金融模式也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由于直接融资受到的约束较多,间接融资在其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作用尤为突出。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间接融资所占的比重高达80%以上。由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当时的条件下并不完善,所以其直接融资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而日本的钢铁、机械、半导体、电视机、微电子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经过技术改造升级,如今都已成为日本的支柱产业。和德国类似,日本的经济得益于日本企业的优秀传统,保持了产品的高规格与高质量,并且有强大的科学技术的助力以及精益求精的企业态度,日本品牌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饱受赞誉,同时也提振了日本的经济水平。

  因为先天劣势,日本国内的资源匮乏,生产要素稀缺。另外,日本国内市场的需求也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这直接导致了日本的经济和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所以,对于日本经济取得的成功,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本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成功开拓,无论是从对于美国市场,还是对于中国市场,日本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注目的。

  然而,近年来日本的产品竞争力下滑,落后于欧美企业,使得日本企业面临着许多的风险。根据人民网(603000,股吧)的数据,日本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3.6%)大幅落后于美国企业(11.2%)和欧洲企业(10.1%),甚至落后于亚洲其他国家企业(8.5%)。这表现了在包括亚洲市场,欧美市场和非洲市场的世界贸易中,日本企业已经完全陷入完全落后的局面。

  在外交方面,岛屿争端和历史问题等深化了中日矛盾,而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的不稳定大大拖累了两国经济方面的联系,这直接导致了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市场份额的减少,以及双边贸易与合作的难度加大。而中国市场对于日本企业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阵地。失去了部分的中国市场,无疑对日本经济的复苏加上了沉重的负担。在这些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日本于海外市场的份额逐渐萎缩。

  除了上述的国际因素之外,日本企业同时面临着国内因素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是日本国内资金的外流和投资的减少。这是由于日本国内的成本提高,利润率降低,导致了日本国内投资并没有多余的利润。同时,其他市场,如新兴市场的利润率更能吸引日本的投资者把尚在日本的资金投入其他市场。

  其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对日本经济的复苏有负面影响。不同于中国和印度对于人口红利的享受,日本已经完全没有这样的经济激励。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的数据显示:日本人口已经达到年均21万的负增长,满足就业条件的人口比例不断下降,使得日本国内生产和消费能力疲软,造成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同时人口老龄化打开了医疗和社保的阀门,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使得日本经济的恢复更加乏力。

  中国的经济转型路径与金融模式的选择

  中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成本生产较低端的产品或者为国外品牌代工。虽然产品依靠低价大量出口,但是利润低、质量不高,受到诟病。不但国内市场充斥进口商品,国人也热衷于到海外采购。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巨大的消费市场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经济领域,我国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并存,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在金融领域,我国仍然是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为主,尤其是国有银行为主,而资本市场也处于探索成长阶段。在科技领域,我国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已位列世界第二位,但由于基础薄弱,科研经费使用效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原因,科技实力不强,真正的科创型企业不多。

  概括的来说,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传统产业亟须技术升级,新兴产业有待创新。而我国金融发展的特点是传统银行业为主导,资本市场逐步成长,民营金融已经萌芽,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我国内外部市场的特点是,国内消费市场庞大,但亟须良好的消费环境和高质量的产品。国外市场一方面面临西方国家主导的贸易规则的限制,另一方面同样需要提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以增强竞争力。

  因此,当前我国的经济转型可以而且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提供产品的质量。充分发掘国内巨大的消费市场,尤其是进口替代产品空间巨大,同时通过“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要积极鼓励、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发挥在某些行业、领域的优势,争取培育出真正领先世界的产业,占据世界高端市场。与之相应的是,当前我国的金融模式也可以坚持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平衡发展,国有银行与民营金融共同成长。由于我国的传统产业的资产、规模较大;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大,尤其是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存在。

  间接金融可以发挥低成本的优势,类似德国、日本,积极支持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抢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而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权市场的发展,类似美国模式,可以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以及互联网、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参与世界高端市场的竞争。而加大民营金融的发展,可以有效支持中小微企业,解决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促进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来源: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