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绿成金聚势蝶变 “绿色引擎”助推普洱“跨越崛起”

11.02.2018  19:42

高速公路加快发展(王承吉 摄)

蓝天、绿水、青山,是生态普洱的诗意写真。

生态、环保、康养,是宜居普洱的生动写照。

绿色、循环、创新,是产业普洱的精确写实。

绿色,是普洱最生动的颜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后发优势。绿色生态托起了幸福生活。

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发展的基因。近年来,普洱坚持绿色发展,追求绿色增长,满腔“绿色”情怀的幸福普洱,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和谐统一,在山水之间逐梦“绿富美”幸福生活,不断加快绿色崛起进程,在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描绘出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

普洱茶产业加快发展,普洱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杨志坚)摄

破局发展 变“高速GDP”为“绿色GDP

作为全球北回归线上保存最完好、最大的生态绿洲,普洱是全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排名云南第一位。4.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16个自然保护区,保存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森林覆盖率高达68.8%,是“彩云之南”多样性、丰富性的缩影,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构筑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核心区域。

生态是普洱的特色,绿色是普洱的底色。如何把生态特色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发展优势,率先在绿色发展中崛起,是多年以来,普洱市在努力探索实践的大课题。

2013年,普洱市“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获批建设,作为全国唯一“绿区”,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耕好绿色经济这块“试验田”, 把绿色生态这一普洱的最大资源禀赋变成财富、变成“金字招牌”,推动绿色经济从试验上升到示范,为其他地区绿色发展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方案,成为普洱执政者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实现绿色发展,必须直击“痛点”,才可能尽早抵达幸福彼岸。

景迈山在很多茶友心中,是千年古茶林的代名词。但鲜有人知道,景迈山不只盛产茶,在山下还有储量达22亿吨的铁矿。选择绿水青山还是矿山开发?普洱选择了前者,通过提请人大立法禁止开采景迈山下铁矿。”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借此来说明,普洱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所作出的努力。

然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依然存在着重重阻隔。从资源配置到体制机制,再到思想观念,种种藩篱,条条桎梏,都需要倚靠绿色发展来破除。

如何破题发展,加什么减什么、怎么加怎么减?都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的改革定力。

普洱给出的答卷是: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系统性革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体现绿色发展要求。为此,普洱市明确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保护是第一政绩,要绿色、生态、惠民的GDP,不要带血、污染、低效益的GDP。

这是一场新旧动能的大转换——从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开始,从政府决策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手抓落后产能淘汰,一手抓新业态、新产业培育,推动产业结构变“”、模式变“绿”、质量变“”。

茶山远眺思茅城 (普洱市茶咖局供图)

理念之变,就此铺开一条绿色发展新路。

从给GDP松绑开始,普洱给各县区坚决卸下“政绩包袱”,评价各地工作绝不简单看GDP指标,更要看新发展理念落实,更注重发展质量和绿色系数。

从衡量GDP到建设“绿富美”,普洱着力构建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率先在全国创新性地推行绿色经济考评制度,积极探索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强化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推动绿色农业特色化、绿色工业集群化、绿色服务业高端化、绿色生活方式普及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

把生态优势化为经济优势,在这份坚定与齐心之下,普洱大地上的绿色发展实践也全面升温。

聚焦“产业”要动力:用好用活国家17条和省27条为“绿区”量身定制的支持政策,建立协调联动、行业自律、监督检查等机制,制定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等16项地方规范标准,实施8个方面67项试验示范工程,着力打造特色生物、清洁能源、现代林产、休闲度假养生四大绿色产业基地。按照“两型三化”“五链统筹”要求,在抓标准、抓品牌、抓“互联网+”、抓融资、抓庄园、抓整合上狠下功夫,打造全国知名的大健康食品供应基地,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政策”要活力:争取省级财政综合补助等资金支持,成功发行全国首支总规模50亿元的绿色经济发展基金,已到位22.5亿元。完成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聚焦“瓶颈”求破题:把破解“物理高速公路”和“信息高速路”制约作为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打响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攻坚战,7条(段)高速公路列入省“十三五”建设规划,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等5条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全市在建和通车高速公路里程1012公里,总投资109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2%和11.4%;玉磨铁路(普洱段)建设全线推进;澜沧景迈机场建成通航(成为全省4个拥有“一市两场”的州市之一)。加快建设“中国普洱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发展新经济、新业态,使“互联网+”成为普洱走向世界的新“茶马古道”。

聚焦“山水”要红利: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设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4812个,实现河湖库渠治理责任全覆盖,普洱“五湖”被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完成营造林216万亩,森林面积、蓄积量保持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68.8%。

聚焦“机遇”要合力:顺利完成普洱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中期评估,思茅区被列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澜沧、墨江国家森林公园获批,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被确定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通过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验收,荣获“2017中国绿色发展优秀城市”称号。

立足“有中生新”调强存量,立足“无中生有”调优增量。回首过去的五年,普洱市加快培育绿色产业体系,绿色产业项目支撑作用明显。

数据显示,2016年,四大绿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4.6%;“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2.3%(2016年下降1.8%)。

通过奋起的飞跃,“高质量的GDP”正在取代“高增速的GDP”。葱郁绿洲上,一条生态巨龙,托起了云南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经济版图。

普洱:全力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林业厅
省林业厅“五个结合”抓好2018年度工作
2月27日,全省林业工作会议在昆明召开,会议明确要认真抓好"五个结合",即:把林业改革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使命任务紧密结合,与推进林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紧密结合,与做好林业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省"两会"提出的"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紧密结合。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林业行动,打好大规模国土绿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林业助力脱贫三大攻坚战,把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态文明精神落实到推动"森林云南"建设的各项实际工作中,切实把云南绿色生态这个核心优势保持好、发挥好,推动"森林云南"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年力争完成林业投资85亿元以上,完成营造林800万亩(其中造林450万亩,营林350万亩)以上,退耕还林还草和陡坡地生态治理300万亩以上,全民义务植树8000万株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低于0.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