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泸水:美丽金满入画来 幸福日子唱着过

29.04.2020  19:40

  泸水市洛本卓白族乡金满村,地处高黎贡山,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典型村寨。这里群山围绕,地势陡峭,人均可耕地面积不足1亩,且分布在坡度30度以上的山脊。

  以往,当地勒墨人(白族支系,自称巴尼)住的是用篱笆为墙、木板为顶、木头为柱的“千脚楼”,靠种植包谷、洋芋过穷日子。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勒墨群众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挂联单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帮扶下,修公路、迁新居、兴产业,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2014年底,金满村人均收入仅为2717.82元。全村131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50人,贫困发生率高达82.1%。2019年底,金满村人均收入达10049元,顺利实现脱贫出列。

  搬出大山 开启美好新生活

巴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已成为勒墨群众的幸福新家园

  巴尼小镇位于怒江西畔,美丽公路从旁而过,一栋栋具有勒墨民居特色的楼房依山傍水而建,水泥路纵横交错,一泓清水绕楼报春,叶子花竞相怒放,乡愁书院、扶贫车间、民族文化活动广场、百姓大舞台、花园走廊错落有致。

  “到集镇上生活后,思想观念与在山上不一样了。我们这里很漂亮,来参观考察的人多,要穿得精神点,不能让人笑话。”每天清晨,李梅花总是穿上整洁的勒墨服装,精神十足地到楼下的扶贫车间上班。

  以前,李梅花一家5口人,住在金满村两间“千脚楼”里,除了种包谷和洋芋,家里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她和丈夫早出晚归,辛勤劳作,省吃俭用,一年到头也就吃个饱饭。两口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建起新房,让娃娃有好的生活环境。

  金满村自然环境恶劣,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平均土地纵坡都在30度以上,11个村民小组有5个小组不通路,99%群众居住在“千脚楼”“杈杈房”里。

  为彻底改变金满人民贫困现状,泸水市于2016年10月启动建设巴尼小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7年10月1日,首批40户160名村民从金满村的“千脚楼”搬迁入住到巴尼小镇的新房,2018年最后11户村民入住新居。前后共有167户739人搬迁入住巴尼小镇。

巴尼小镇扶贫车间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实施,让李梅花一家人走出大山,搬进了巴尼小镇95平方米的楼房,圆了多年努力而未能实现的梦想。更让她高兴的是,楼下建起的民族服饰扶贫车间,让心灵手巧的她有了用武之地。李梅花在扶贫车间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元收入;丈夫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后,在附近的建筑工地务工,一天能挣120元。一家人经济上有了保障,团团圆圆生活在一起,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不搬迁,一辈子也脱不了贫。”谈起搬迁到集镇带来的好处,金满村马社王底小组的李南益感触最深。

  只有16户人家的马社王底小组是金满村最边远的村民小组。到村委会办事,要过悬崖、涉小河、爬陡坡,走三四个小时。到集市买东西,全靠人力背运,运输成本非常高,整个小组没有一栋像样的房子。

  今年37岁的李南益,能吃苦、肯出力。搬迁前他用外出务工积攒的钱,到山下集镇背水泥,在村边挖石头,用3年时间建盖了两间石头房。可一家人还没住上几天,李南益就病倒了。

  “没有公路,什么都不方便。背石头、背水泥,把我的身体搞坏了。”李南益说,搬到巴尼小镇后,他一边休养,一边学服装缝制技术,供两个孩子读书。

  “这里学习生活环境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有利于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李南益说。

  巴尼小镇紧邻怒江美丽公路和乡政府、集市,周边医疗、教育设施配套齐全,让搬迁群众出行、就医、就学更方便。167户群众搬迁后,泸水市按照农户愿望和实际情况,在给搬迁户安排生态护林员、河道监管员、巡边员工作的同时,陆续开展生活文明提升、家政、建筑和餐饮等素质技能培训,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每户有1人务工就业。

  洛本卓乡还组织搬迁群众将原住地土地林地出租、流转或退耕还林,采取“合作社+村党总支+农户+基地”的模式,种植香橼、花椒、桃树、梨树、樱桃等经济林果,拓宽收入来源。

  民族服饰加工扶贫车间,有效解决了留守妇女、在家赡养老人的年轻人及残障人员的就业需求问题,实现就地就近务工,贫困群众“变身”产业工人,实现稳定脱贫。

  种树兴果 唱着歌儿奔小康

  中午,万俄村民小组村民毛忠邓从福贡县教香橼种植技术回到家里,喝了几口水,又急匆匆往自己管护的香橼种植基地跑。

  “出门三四天回来,看一看香橼长得怎么样,心里才踏实。”毛忠邓说,香橼种植基地是村里增收脱贫的希望,得用心管好才行。

  过去,金满勒墨群众只会在“土里刨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结合村情实际,引导群众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林果,做活土地文章。

  “百姓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还得要让大伙儿的腰包鼓起来,真正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洛本卓乡脱贫攻坚和基层党建实战队大队长(金满村原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李彬说,要让百姓有钱赚,就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引导百姓转换生产方式,调优产业结构,走绿色产业发展路子。

  “香橼358亩、花椒1132亩、草果600亩、刺龙苞200亩、林下种植黄精200亩……”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道路旁、沟箐边、陡坡地上,一片片香橼树和花椒树郁郁葱葱,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毛忠邓的3亩包谷地全种上了香橼。他还参加了香橼种植技能培训,成为种植能手,到香橼示范基地务工,有了固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条件大为改善。

  “今年开始挂果,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格算,一亩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我可以分红1万元以上,加上管护工资,每年可以收入3万多元。”毛忠邓说。

  村民记秀东在农忙季节管理香橼、核桃、草果,农闲时节出外务工,几年拼搏下来,买了小轿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现在,水泥路连通各家各户,开车也就几十分钟路程,非常方便。”记秀东说,精准扶贫政策不但改变了勒墨人的住房、交通出行、产业发展条件,更改变了勒墨人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理念。大家学着做生意、跑运输、外出务工、开饭店,增收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

  “今年我们还要种植250亩香橼,把金满村打造成怒江优质香橼水果生产基地。”李彬高兴地说,两年之后,600多亩香橼进入丰果期,勒墨群众的收入将有更好的保障。

  脱贫只是第一步 更好的日子在后头

  晚春四月,从洛本卓乡政府沿着金满河蜿蜒前行,两岸树林茂密、青山叠翠。进入金满村,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经过改造的民居,土黄色的墙、灰色的树脂瓦,在青山绿树环绕下格外美丽。

金满村勒墨群众过去居住的“千脚楼

  金满村风光秀丽,民族风情浓郁,是勒墨人传统民族歌舞保留较多、较完整,有民间艺人自编自导勒墨民族歌曲最多的村寨。2008年,洛本卓白族乡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金满村被列入“云南省第四批旅游特色村”。

  “以前的金满村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村民们挪穷窝、斩穷根。今后,我们要建设一些传统民居,提升人居环境,让金满村美起来、亮起来,打造勒墨特色民居旅游点,开发观鸟、民俗体验、创作、休闲等特色项目。”洛本卓乡党委书记郝春荣告诉记者,勒墨特色民居、独有的服饰和歌舞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名片。乡里正研究制定金满村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好客栈、农家乐、步行街,做好勒墨人的饮食文化,挖掘和弘扬勒墨民族文化,带活洛本卓乡旅游业,带动更多勒墨百姓依靠旅游业脱贫致富,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好。

  傍晚,毛忠邓还在香橼地用竹片加固围栏,给香橼树培土保肥。“地太陡,一下大雨,就会把好土冲走。今年村里搞坡改梯提质增效,对保持水土很有成效。”毛忠邓说,虽然日子比以前好过了,但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从毛忠邓洋溢着笑容的脸上,记者深深感受到这几年金满村的喜人变化以及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共产党真伟大,建房修路,发展产业,让巴尼人民过上好日子。巴尼人民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村民六光干住进了巴尼小镇,住上亮堂堂的新房,过上好日子。农闲之余,六光干在新家与勒墨民族音乐爱好者一起弹奏民族歌曲,歌颂幸福美好新生活。

  六光干说,党的好政策,让金满村变美了,勒墨人的日子变好了。自己要多学习新的致富技能,搞好香橼、核桃、花椒产业,参加巴尼社区的民族歌舞队,把共产党对勒墨人的恩情一代代传唱好,把勒墨人的幸福生活歌唱好。

  (撰文:李寿华 摄影:李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