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队中的特殊父亲 —记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怒江分公司驻村扶贫队员张军勇

20.07.2017  12:34

图为张勇帮助当地村民办理移动业务

  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19日电(付琦 张超)从六库镇出发,穿过横跨江面的跃进大桥,骑车一路向东北,经过20余公里的山村通路,张军勇父子来到了双米地村。一村民家地里的菊花长势不好,双米地欧亩拉村村小组组长和村民蹲在村口,翘首以盼,等待张军勇来给菊花看病。听到消息,张军勇十分焦急,匆忙停下摩托车,带着儿子赶赴菊花地,“后面这一棵已经发出了新芽,不用担心。”并嘱咐他们“精心管理土地,地里不能有杂草,才能保证菊花有个好收成”……

  这只是张军勇日常工作的一个片段。除了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怒江分公司泸水分公司集团客户经理,张军勇还有着一个特殊的头衔——驻村工作扶贫队队员。张军勇和农村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在通信行业工作的近10年时间里,张军勇绝大多数时间是与农民打交道。继2012年在泸水市古登乡尼普罗村委会担任新农村指导员被评为县级优秀新农村指导员后,2016年2月,张军勇主动请缨前往六库镇双米地村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入户调查、录入数据、资助辍学儿童、带着村民们探索脱贫致富新路子……肩负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张军勇不负重托视驻村为第二故乡,待村民如家人,着力帮助群众解难处、谋发展,致力于“蹲下来、俯下身、沉下心”真扶贫、扶真贫。在高寒山区,张军勇用实实在在的付出诠释服务于民的党性原则,用热忱真挚的感情传递暖如初阳的正能量,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情怀赢得村民的尊重和信赖。他是怒江扶贫队伍中的优秀代表,用辛勤的耕耘播撒爱心的种子,展现中国移动“情系贫困群众”的责任担当。

  一句承诺“二驻村” ——“双米地的公路修通之前,我都不会离开”。

  农村对于张军勇来说十分熟悉,作为一名集团客户经理,他经常上山下乡,将中国移动便捷的信息服务送达村村寨寨。村民热情朴实,张军勇忠厚诚实,在长期的工作中,张军勇和很多村民成为了朋友。2012年,张军勇被派到泸水市古登乡尼普罗村委会担任新农村指导员,这一年驻村工作结束后,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评为县级优秀新农村指导员。时光不复,往事依稀,2016年初,我省进入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中国移动云南公司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一如往常,张军勇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再次主动请缨踏上驻村之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又是少数民族,进村之后方便和群众交流开展工作”。

  2016年2月29日,张军勇正式开始了驻村之旅。因为有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加之当过新农村指导员,到岗后,张军勇很快进入了“驻村扶贫”的工作角色。精确数据采集可为精准扶贫提供决策依据,2016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张军勇都花在了入户调查和录入数据上。

  “如果去年‘张工作队’不来,我们村委会干部就够呛了。”提起张军勇,双米地村党总支书记腊月子打心里表示感激。去年是脱贫攻坚入户调查农户基本情况的第一年,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清楚后,还要将数据及时录入电脑。但是,双米地村的村干部都不熟悉电脑操作,张军勇便成了双米地村录入扶贫基础数据采集和录入的主力军。

  时光在忙碌的身影旁悄悄溜走,转眼已是2017年春天。一年的驻村工作,张军勇踏实苦干,基础信息采集和录入工作做得十分到位。又到了新年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时候,这次,张军勇却不再像去年那样“果敢”和 “主动”了,他陷入了“两难”境地:12岁的孩子有身体缺陷需要随时照看,并且每月还要带去昆明看病。碰巧在泸水公路局工作的妻子也被抽调到离家300多公里外的贡山县“滇藏新通道怒江段公路指挥部”工作。是继续驻村扶贫还是返回公司上班?心中时刻牵挂村民的张军勇想起自己向当地百姓许下的承诺,“双米地的公路修通之前,我都不会离开”,“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理想信念让张军勇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继续驻村扶贫路,他说:“既然答应了老百姓,就要说到做到,不能失信于民”。

图二为张勇查看菊花地回来,由于下雨鞋子都粘满泥巴不好走路所以把鞋脱

  勇担责任闯新路——“继续驻村的目的就是想帮助村里做点长远发展规划和争取短平快的项目。

  7月的泸水,炎热湿润,双米地村的杭白菊长势喜人,嫩绿的枝丫随风飘扬,舒展的身姿散发着勃勃生机。杭白菊项目是张军勇积极探索新经济作物种植,以提高村民收入的产业扶贫实践。去年,驻村的时间基本都花在了入户调查和录入数据上,张军勇表示,继续驻村的目的就是想帮助村里做点长远发展规划和争取短平快的项目,让村民们尝到致富的甜头。

  双米地村常年缺水,长期以来村里主要的经济作物都是玉米,玉米产量不高、价格也不占优势,靠种植玉米致富几乎是幻想。张军勇多次与村委班子商讨研究、外出考察,邀请业内专家实地勘察后,提出了种植杭白菊的设想,并通过与村民商量后,决定引进杭白菊种苗。菊花种植前期需要一笔不菲的投资,为了切实减轻村民负担,张军勇协助村委会借力挂钩单位中国移动云南公司怒江分公司和泸水市政法委,通过爱心人士捐赠的10万元购买了杭白菊种苗和化肥。

  眼看项目启动在即,想着年底村民们就能得到一笔不小的创收,张军勇着急赶往村里,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好消息。“开会啦,开会啦”,伴随村小组组长的几声吆喝,村民们陆续聚到村口的小广场上,张军勇开门见山地告诉大家:“我们从市政法委和爱心人士这里申请到10万的扶贫资金,打算做一个种菊花的项目,准备把菊花种在你们的包谷(即玉米)地里”。话音刚落,村民的反对意见接踵而至,“我们一辈子种包谷,菊花我们不种”,“不种,不种”,“走走走”……村民们带着反对意见一哄而散。这么有前景的项目遭到如此强烈的反对,出乎张军勇的意料。看着一个个离去的身影,张军勇感到莫名的无助与失望。“国家投资了那么多钱,老百姓根本不理解,怎么办?”同行的村委会主任说道。先去做通村小组组长的思想工作,张军勇表示:“这个事情要是村组长同意作为突破口,他不点头事情就麻烦了。我们现在就去找他”。

  到了村组长家院子里,张军勇就说:“你先跑了,这样不对吧。刚才的事情我们再商议一下”。村组长坦言“我不同意,当然要跑啦。我们家里也穷,不种包谷,菊花种植万一不成功怎么办。包谷卖得不好还可以喂猪,花卖不出去能干嘛?”张军勇、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委会主任齐心协力向村小组组长分析种植杭白菊的好处,“我们专门邀请专家组前来调研,咱们村很适合种植杭白菊,不成功的可能性很小,不要怕”,包谷每亩价格200元,菊花创收则是每亩2500到3000元左右。即便如此,村民们还是不敢冒险去种菊花。为了项目的及时推进,张军勇和驻村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商议,“我们每人拿出点钱来,给村民一个保障,这样大家可能才敢干。我计算了下,一百多亩地,每亩按照200元钱来算,大概3万元左右。咱们每人拿出一万块钱来,作为菊花和包谷都绝收的情况,给老百姓的补贴。

  张军勇的儿子有病,这几年为了治好儿子的病他几乎跑遍了国内的各大医院,就医的支出数额很大,家里并不富裕。然而,就是这样艰苦的境况,张军勇还是心怀群众,愿意省吃俭用的攒出1万块钱来作为菊花和包谷的绝收补贴金,以解除百姓尝试产业扶贫的后顾之忧。

  有了政府支持的种苗、化肥,加上张军勇同行三人的损失补贴承诺,杭白菊终于顺利种下。心系于民的张军勇对种植菊花的事情格外上心,为了保证杭白菊种植项目的有效推进,他邀请专家到村里培训种植杭白菊方法及养护知识,并主动向专家请教学习杭白菊的种养方法。如今,悉心好学的张军勇已然成为村民心中的农业专家。只要有村民在种植杭白菊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他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为村民排忧解惑。目前,双米地村已组织村民种植了180多亩杭白菊,预计12月就能见成效。

图三为张勇陪同市委政法委副书记到干河组走访建档立卡户

  带着儿子去扶贫——“从一人驻村到扶贫路上父子兵,温暖而感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在窗明几净的双米地完小教室里,12岁的张博舒跟着老师朗诵《静夜思》。窗外的张军勇看着儿子专心读书的样子,满心的慈爱和期盼溢于言表。 对于这个铁骨铮铮的傈傈族硬汉而言,儿子是心灵深处最大的牵挂。

  面庞清秀、活泼可爱的张博舒先天性左脑发育不良,右脑发育正常。他酷爱摄影,能熟背古诗,但长到12岁也不能认一个汉字。为了全身心投入工作,驻村初期,张军勇把儿子寄养在岳父岳母家,后来又送到怒江州特殊教育学校读书。夫妻忙于工作都不在儿子身边,儿子的安康和成长是张军勇最放心不下的。双米地虽然条件艰苦、经济落后,但是民风淳朴、纯净自然。张军勇试图把儿子接到村里读书,方便在工作之余照顾好儿子,解除工作的后顾之忧,也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2016年6月1日,张军勇把儿子带到双米地完小一起过“儿童节”,乡村孩子对张博舒的友好态度让他下了决心把儿子带到身边来。从此,在双米地村委会,每天早上6时30分,张军勇父子的闹钟准时叫响。招呼好儿子起床洗漱后,7时40分送儿子去村小读书。儿子张博舒白天在学校吃饭和午休,但晚上20时30分下晚自习后必须准时接他回家睡觉。

  村里的事物十分繁杂,很多时候张军勇忙着驻村扶贫的工作,很难照顾好儿子。去年11月的一天,为解决村里的缺水问题,张军勇和村干部去山上寻找水源,他们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才爬到海拔2400米的水源地。而当他们从水源地准备下山回村时,已是夜幕降临。此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张军勇才突然意识到儿子还在学校,眼巴巴的等着自己去接。但如果按正常一个单边5个小时的时间计算,回到村里显然已是深夜。天色已晚,山路难行。张军勇恨不得能有一双翅膀,马上飞到学校。张军勇一边跟双米地完小校长打电话请求下晚自习后暂时帮忙照看好儿子,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回村里。那晚,平常5个小时的路程,张军勇一个小时就跑下来了。

  为了在工作之余照顾好儿子,张军勇把儿子带到了村里。但是,张军勇的爱人还在300公里外的贡山县丙中洛工作。张军勇一家团聚,绝大部分是孩子他妈妈从丙中洛回来到双米地村委会驻地,张军勇笑言,“我们在六库的家反倒成了摆设。

  张博舒病情特殊,每月都要去昆明看病抓药,为了腾出时间做更多利于扶贫的事情,张军勇尽量选择周五带儿子去看病,周日回来。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到六库开会和带儿子到外地看病外,张军勇都驻扎在村里,一有空他就到村里的家家户户走访调查,于是,几乎全村2000多名老老少少都认识他。今年是张军勇在双米地村的第二年履职,认识张军勇的人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

  慷慨解囊暖人心——“你必须上学,我会资助你完成学业”。

  走村入户调查是张军勇驻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一次入户走访,张军勇碰到了这样一幕——家徒四壁的土基房里,一位父亲带着两位年幼儿子艰难度日。由于贫穷,几年前,孩子的母亲已经远走他乡。现在,14岁的大儿子已辍学回家务农,正读小学6年级的二儿子密正海也因为父亲供不起每星期5元钱的零花钱而面临辍学。

  张军勇为这个家庭的贫困境况所动容,“家庭已经极度贫困了,小儿子再不上学,那这个家还怎么改变,还要一代代穷下去吗?这个娃娃必须要让他去上学,”。张军勇告诉密正海,知识改变命运,“你必须上学,我来供。”在工作间隙,张军勇会带着儿子去密正海家里,询问和指导功课。“你要好好学习,现在在村里上小学,等你上初中的时候,吃住都去我家,我家在六库。我会把你当自己儿子一样的养。只要你肯上学,你读到哪里我就供到哪里!”从去年3月份以来,按每月平均不低于150元的资助金计算,张军勇已为密正海资助了2000多元。

  “像他这样说到做到的人太少了”“他的难处我们都了解,只能默默放在心里”“他为我们这里付出的真是太多太多”……村干部和村民的种种评价是张军勇工作的真实写照。张军勇坦言,自己在村里是几种身份,“第一我是一名共产党员,第二我又是中国移动的一名普通员工。进驻这个村,代表我个人的同时也代表公司的形象。我不光要做好自己,”同时还要想到我们公司作为驻滇央企公司身上所肩负的社会责任。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是张军勇率先垂范、心怀群众、服务于民的行为,已经成为一个榜样、一种力量,在驻村扶贫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共产党政策好,男女老少高兴了,张军勇好样的,共产党员好代表,脱贫致富带头人……”在双米地村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村民们对张军勇的爱戴可见一斑。“沉得下身,融入到老百姓当中去,把他们当做自己家人”,张军勇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中国移动“正德厚生 臻于至善”的核心价值观。如今,双米地18个村民小组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开通了移动电商平台,其中村里的4个小组拉通了网络电视,受益群众214人。现在,张军勇还在为村里唯一不通公路的自然村亚洼玛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