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重新定义“中国制造”

25.04.2017  08:30

 □  胡立彪

越南经济电子报日前一篇题为《从中国创业浪潮涌向国外看到什么?》的文章,对中国企业靠实力不断“走出去”到海外打拼大加赞赏。该文援引美国著名电视新闻频道CNBC的报道称,阿里巴巴、腾讯、零零机器人、摩拜单车等中国创业企业“走出去”,正帮助中国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重新定义了“中国制造”,撕去了此前“中国制造”身上廉价、质量差的标签。

关注到中国制造发生巨大变化的海外媒体不止这一家。英国广播公司(BBC)为拍摄纪录片《中国创造》,派工作人员来到中国。在体验了中国制造的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产品后,他们感叹:“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能批量生产他国创新产品的国家了,中国制造正在转型为中国创造。”而就在4年前,BBC国际台以“我家的中国货”为主题向网友征求意见和感受时,收到网友对中国货的看法多是“便宜”“低端”“凑合”等负面评价。而德国商报、法国回声报、西班牙世界报等欧洲媒体也在近期发表文章,为“中国制造”在质量、创新、品牌等方面的成长点赞。

在外人眼里,“中国制造”经过多年努力,正在逐渐摆脱过去的低端形象,向更高端的方向迈进。这的确是可喜的事实,不过,我们却不能满足于此,更不能沾沾自喜。毕竟,比过去的自己是有长进,但比那些领先者仍有不小的距离,这也是事实。何况,这些“外人”在点完赞之后,不忘提醒自家企业要有危机感,小心“中国制造”追上来。比如德国商报就这样说:虽然“目前欧洲产品在中国还享有盛名”,有着“响亮的品牌和良好的质量”,但要想跑赢中国的后起之秀,“还必须提供更多的东西——既在中国也在欧洲本土市场。因为欧洲的顾客可能很快也将更经常地购买中国品牌的产品。

优秀者尚且知道加把劲,作为后起之秀,“中国制造”要想赶上去,当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仅要“提供更多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还要更好。而“更多”“更好”,其实就是用更合适的方式重新定义“中国制造”,赋予“中国制造”更具魅力的内涵。

重新定义的前提,是正确认识“中国制造”当下面临的境况,搞清“中国制造”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特别是要看到在“响亮的品牌和良好的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近10年来,中国制造业鲜有企业进入世界品牌前100强,进入前300位、500位的企业数量也屈指可数。中国品牌500强中,制造业上榜品牌数量倒是不少,约占70%以上,但制造业品牌价值增速却呈下滑趋势。制造业品牌的种类、数量、含金量、影响力与我国经济发展规模相比极不相称,“同质不同价”现象严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

调查显示,即使“中国制造”正在撕去廉价标签,但中国制造业品牌目前还存在着较高的感知壁垒。有33%的国外消费者依然认为中国品牌“档次低”;71.4%的国内消费者会因为质量原因而选择购买国外品牌,尤其是在耐用品和婴幼儿用品领域。国外消费者认为“中国品牌是精心设计和时尚”的比例远低于美日品牌;国内消费者也认为产品设计水平制约了中国品牌的国际化;近一半的受访专家也指出中国品牌缺乏创新和设计。

看到差距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很明显,“中国制造”的重新定义,必须要着重于产品质量提升、产品设计、安全性及品牌价值等软实力因素。而这一切,都需要中国企业扎扎实实下功夫去做。只有不断拿出精致、前沿、漂亮、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品牌的名字才能叫得响,从而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而“中国制造”也才能拥有竞争力,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中国质量报

转载地址:

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4/24/content_42124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