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德宏州生态资源保护喜中有忧 地方财政独木难支

04.08.2015  13:21

图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尹加笔(右一)给参观人员介绍滇藏榄繁育情况。 本报记者蒋朝晖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

1000余种高等植物被顺利迁地引种,其中包括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滇藏榄;近1.7万头国家一级、二级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得到收容救护……这是前不久记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德宏州”)采访生态资源保护时了解到的实况。

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德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名副其实的云南物种多样性黄金十字带,在构筑滇西乃至我国西南生态屏障中举足轻重。

近年来,经济欠发达的德宏州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矛盾日益突出,在取得生态资源保护显著成绩的同时,面临的各种现实难题引人关注。

■未雨绸缪,生态规划逐步完善

□为保护工作提供重要支撑

德宏州林业局局长杨新凯介绍说,德宏州物种的丰富度和富集度在全国都属罕见。全州调查记录高等植物有6032种,占云南省的33.5%。特别是州内的云南省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77万亩的森林中,就有高等植物4951种、脊椎动物725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9种),动物物种丰富度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名列前茅。

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丰富而独特,但也十分脆弱,是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之一,保护任务非常繁重。

迫于经济发展压力,德宏州曾出现过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开垦沼泽地、砍伐原始植被、在林区开矿和修路等现象,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严重影响物种的正常生存。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德宏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宁愿牺牲一些经济,也要以环境保护为主,努力把德宏建成云南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德宏州着力实施“生态立州”战略,本着规划先行、计划引领和“再穷也不能穷规划”的理念,编制形成了州、县(市)、乡(镇)三级生态建设的规划体系并颁布实施;完成了《德宏州生态承载力研究与对策分析报告》、《德宏州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防治方案》、《德宏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德宏州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初稿。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面临的挑战,德宏州发改、林业、农业、旅游等多个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在实地调研全州110余处生物多样性热点和敏感区域、查阅大量文献、收集足够翔实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编制出台了《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方案》(2013~2030年),提出了德宏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目标,划定了4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9个重点领域,提出36个涉及多个方面、多个水平和不同层次的优先项目。还出台了《德宏州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发展规划(2014~2023)》。

一系列规划编制出台和实施,为德宏州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走好可持续生态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导和依据。

■措施得力,资源保护成效显著

□全州森林覆盖率近七成

近年来,德宏州围绕“生态立州、环境优先”、“沿边特区、开放前沿、美丽德宏”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七彩云南·德宏保护行动”、“森林德宏”建设,采取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产业、完善林业管理、公益林补偿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全州生态资源保护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据德宏州副州长杨世庄介绍,经过全州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德宏州生态资源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全州现有林地面积1092.7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7.1%,林木绿化率69.2%。以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总规修改、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提档升级、大盈江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为重点,大力开展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护,实施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边境动植物防控体系建设等工程。

截至目前,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面积达67231公顷,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达51650.5公顷,全州湿地面积达22100.55公顷,全州共界定361.22万亩生态公益林(国家级282.9万亩,省级78.32万亩)。

据了解,自2005年以来,德宏州投入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近两亿元,82407户352037人直接受益;全州实施了退耕还林和陡坡生态治理118.38万亩。建立了瑞丽珍稀植物园和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两个迁地保护基地。

记者采访时看到,在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留置饲养的动物有白眉长臂猿、黑熊、蓝孔雀等20种。瑞丽珍稀植物园内,迁地保护的萼翅藤(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我国最稀有(仅德宏州有几株)植物滇藏榄(云南省一级保护植物)等生机勃勃。

据了解,目前,瑞丽珍稀植物园已引种保护高等植物1000余种,扩繁10万余株,迁地保护60余种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已收容国家一级、二级和省级保护野生动物近1.7万头,累计培育出西南桦、滇藏榄、萼翅藤、龙脑香等苗木1000多万株,取得2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成为集收容拯救、驯养繁殖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站点。

■困难凸显,筑牢屏障缺乏后劲

□资金不足成为最大瓶颈

近年来,随着德宏州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和全州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力度不断加大,生态资源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突出。

杨世庄说,水污染防治压力大、环境质量逐年下降、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给全州生态资源保护带来更大挑战。当前,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堪忧,生态修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生态产业培育不够、制度建设有待完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德宏州在筑牢生态屏障上缺乏应有的后劲。尤其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生态资源保护提质增效的最大瓶颈。

据了解,德宏州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带来的问题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财政困难,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资金投入有限,各县市不同程度存在公益林生态补偿金被挪用、截留现象。二是生态补偿力度小,流域补偿、矿产资源、水电开发、旅游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汇补偿等领域的补偿机制不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野生动植物肇事补偿资金不足,矿山生态恢复保证金标准低于实际恢复治理成本。三是由于缺乏资金投入,部分项目(如章凤、畹町森林公园)建设停滞不前,导致景观资源逐年消退。

德宏州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中心主任尹加笔说,中心自1995年成立自今,收容救护野生动物经费均由州本级财政承担,除人员工资外,中心救护野生动物经费每年需要20万~30万元,但一直未得到解决。这些经费的缺口,只能靠中心开展林木良种繁育进行暂时弥补。因资金不足,中心救护设施十分简陋,需要的器材和常规药品得不到满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的动物圈舍至今未修缮。

杨新凯说,除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资源管护工作外,当前林业队伍的体制和机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过低影响保护成效、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等问题都必须想办法逐一加以解决。

为破解资金不足难题,德宏州积极探索引进民营资本开展生态资源保护。

记者在占地526亩的芒市勐巴娜西珍奇园看到,这个由民营企业家寸建强投资两亿多元、历经15年精心打造的园区内,拯救、保护和培植了大量的名木古树和珍稀植物。

据了解,园内先后共移植珍稀树木达3000余株,其中百年古树800多株,千年古树4株,古树成活率高达96%;培植植物200多种,其中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16种,成为当地极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园林。

采访中,大家普遍认为,建设保护好祖国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基因宝库,任重道远,困难重重。德宏州本级财力十分有限,在拓展筹融资渠道同时,需要省级和国家层面加大支持力度,真正让保护生态资源这项日益繁重的工作具有更加强大的支撑力量。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云南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