鏖战徐州:一寸山河一寸血 上万忠骨埋他乡

08.07.2015  11:42

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省西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与昆明相隔2000余公里。77年前,一场战争却将两座城市联系在了一起,也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

1938年4月,60军奉命参加徐州会战,将士们在距台儿庄东南10公里处的苏北邳州市戴庄镇禹王山一带,成功掩护数十万中国军队安全撤退。27天的战斗中,4万云南子弟兵伤亡过半,上万忠魂埋骨他乡。

为了那段不能忘却的记忆,近日,本报记者心怀敬意来到徐州,重走战地,寻访战争见证者。

60军奔赴台儿庄前线

台儿庄战役中60军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我军跑步前进,包围台儿庄之敌

第一站 陈瓦房

500壮士血染的土地

陈瓦房村,坐落在邳州邢楼镇南,当初,这是一个以当地村民姓氏和砖瓦结构房屋命名的村落。如今,村子还在,名字却变成了瓦房村。提起最初的名字“陈瓦房”,当地人几乎无人知晓。然而,这个小村庄,却因77年前那场战斗在滇军史志里赫赫有名,尽管已记不起它最初的名称,但一些村民多年后仍对那场战役难以忘却。

要问打鬼子的事儿,恐怕只有陈老爹知道了,我带你去。”知晓来意后,一位热心的阿姨将记者领到了村东的一个小院里。他们口中的陈老爹,原名陈銮辉,如今已86岁高龄,算是村中的长者。对于年幼时发生在村中的那场战斗,他更多停留在一段如噩梦般的记忆里。

1938年4月下旬,村里突然来了很多军人,他们说是从云南来的,让老乡们快点跑,这里马上要打仗了。全村人抱着简单的行李,拖着老人孩子,慌慌张张地向南跑。当时全村170余人,几乎全部出去跑荒了。”陈銮辉并未见到激烈战斗的场景。然而,战后5天,当全家回到村子里时,眼前的情景却让他终生难忘。

从村口到家门前,到处都是尸体,有的被烧焦,有的已经开始腐烂;村里五六十户人家,有一半的房子都被烧了。”老人站起身,指着村边一片田地说:“那儿死的人最多。”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望去,壮士鲜血染红过的土地,如今变成千顷良田。那场民族抗争的刀光剑影,已随着经年的风吹雨打无处追寻,但镌刻于历史年轮的枪炮声,却犹如晨钟暮鼓,回荡在人们的心中。

时光回到1938年4月22日上午,天刚蒙蒙亮,陈瓦房村仍浸润在淡淡的晨雾中,作为183师先头部队的第541旅1081团二营,刚到陈瓦房村口,即遭遇日军。营长尹国华(石林人)迅速部署战斗,与日军展开激战。战士成串爬上日军坦克,把手榴弹往坦克展望孔里塞,不断有人从坦克上滚下来,接着又有人爬上去。最后,有几个战士拉响手榴弹,与坦克同归于尽。

日军增援部队蜂拥而来,以数倍优势兵力将二营阵地铁桶般围住。在日军的猛攻面前,尹国华营官兵浴血奋战,但力量悬殊,寡不敌众,年仅30岁的尹国华与该营500余人壮烈殉国,全营仅剩10余人,在向陈瓦房村西南侧突围到村口时,又遭到日军追击,只有士兵陈明亮1人冲出枪林弹雨。日军始终未能攻入陈瓦房,滇军将士的殊死搏斗,为全军备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