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州亮出五大绿色名片

26.02.2016  12:27

一个核桃、一座大紫溪山、一群古镇、一个生物医药产业、一朵野生菌……岁末年初,辞旧迎新,满载希冀的发展图景召唤着记者走进彝州楚雄,探寻未来五年楚雄跨越发展的新动力源。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保障。启航“十三五”,楚雄昂首亮出五张绿色新名片,这是一手可持续发展的好牌,这是一个个澎湃有力的火车头,更是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产业转型的生动诠释。

一个核桃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镜头一:双柏县独田乡木老虎村风光秀美,山山箐箐被核桃林海覆盖,树下还套种上了魔芋和中草药。“种田种地这么多年,收入从没这么好过。”看着自家地里长势喜人的核桃树和魔芋、中草药,村民田孟芝喜上眉梢:“再过三四年,等我家30多亩荒山的核桃林全部挂果,一年收入过10万不成问题。

近年来,楚雄的核桃已经远近闻名,目前全州核桃种植面积已达550万亩,核桃产业总产值达38亿元。楚雄、大姚、南华3县市同时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核桃之乡”;“大姚核桃”地理标志已成为中国首个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统计,彝州农民人均核桃收入现已占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2%,全州核桃收入上万元的农户达1.83万户。

镜头二:外面寒风瑟瑟,楚雄经济开发区的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厂区内却热火朝天,果香四溢的无菌厂房内,一键式全自动化操作的现代生产线有条不紊地完成着从核桃仁到乳液灌装成品的生产;核桃博物馆、核桃基因、核桃乳生产线、核桃功能产品……新鲜的工业旅游项目正准备开门迎客,游客们不但能参观整洁现代的核桃乳生产线,还能在核桃博物馆里大开眼界,最后买上一些核桃乳伴手礼带回家。作为楚雄核桃产业的“航母”企业,摩尔农庄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开始了工业反哺农业。

摩尔农庄实现核桃产业链的全覆盖。”云南摩尔农庄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跃进介绍,公司作为主营业务的核桃乳液去年产值已突破7亿元,稳居西南地区龙头宝座,并逐步延伸到内地及东部沿海地区。在种植上,摩尔农庄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科技”运作模式,在楚雄市等地发展有机核桃基地种植,现已建设39000亩自有核桃原料基地,首批8500亩已通过有机基地认证。“核桃全身都是宝,比如从青皮中可以提取天然染发剂,核桃壳能制造活性炭和工艺品,包衣和乳液残渣可以做抗氧化剂和多肽粉……”张跃进透露,除了传统产品外,摩尔农庄不断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目前,摩尔农庄正在规划布局一个宏伟的发展蓝图:三期项目投资4.5亿元,建成后将拥有年产量20万吨的有机健字号功能饮料和深加工生产线,并以工业旅游项目带动三产,在保山昌宁建设的万吨生产线即将完工,落户南华县的五期核桃综合加工项目完整覆盖核桃产业链开发,中国生态核桃智能物联网交易平台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区项目正在酝酿……蓝图绘就后,仅核桃产业的年产值就将高达40亿元,一个真正集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研发、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绿色科技产业帝国的轮廓已清晰可见。

一批围绕核桃产业的商贸流通项目也在推进,楚雄市西北部的滇中大商汇将规划建设中国核桃交易市场,打通核桃生产和销售全产业链,让核桃定价权回归楚雄。

一座大紫溪山

山美水美留得住乡愁

变化太大了,没想到紫溪山现在这么美。”昆明的杨小姐十年前到过紫溪山,但这次的见闻却让她印象深刻:冬日里天空澄澈,民族风情浓郁的小楼整洁美丽,农家乐里生态鸡、生态菜风味独到。紫云轩农家乐老板娘杨政会指着家里新买的福特轿车笑眯眯地说,以前家里是土墙房,村里环境卫生不好,土地贫瘠,一家五口人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外出打工收入也只有几百元到1000元左右,搬迁到紫溪彝村后,环境大大改善,家家户户在门口种花种草,游客络绎不绝,2014年7月,她家利用246平方米的新房开起了农家乐,吃的是自家种的绿色生态菜,喝的是自家养的土鸡汤,一年纯收入达到15万元。

紫溪彝村坐落于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紫溪山入口处,经历了二十载两次搬迁后,2014年以来,按照打造文化旅游名村的要求,先后建成了紫溪彝村火把广场、莲花廉洁文化主题广场、紫溪明泉、青松湖、葫芦海、彝鼎等大批景观,现在彝村处处鸟语花香,家家小桥流水,每到节假日,楚雄、昆明等滇中地区的游客蜂拥而至,好一派热闹景象。和杨政会一样,紫溪彝村很多在外务工的村民都纷纷返乡发展特色旅游业:29户村民开起了农家乐,8户村民开起了客栈。据了解,2015年紫溪彝村共接待游客45万人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50万元,人均纯收入96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在冬日的暖阳中,红塔证券楚雄营业部小伙子们正在摩尔农庄参加拓展训练。紫溪旅行社总经理唐红梅介绍,摩尔农庄是国家体育总局认定的全国首批20个全国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之一,去年3月份全面铺开企业拓展训练和亲子户外主题活动以来,已经有1万余人次参与,营业收入达500万元,未来预计年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主要接待楚雄、昆明、攀枝花等地的客人。“今年将会再开发400亩,打造高端别墅,满足高端拓展训练需求。下一步,公司还将在紫溪山打造皮划艇专业训练基地。

力争用10年时间,把大紫溪山旅游区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户外运动、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旅游和文化创意消费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园区和度假旅游胜地。”楚雄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王国文介绍说,通过对紫溪山旅游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旅游资源环境、旅游开发建设现状的调查和比较分析,大紫溪山项目将依托紫溪山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丰富的丘陵缓坡地和紧邻楚雄城市的区位优势,实施山城一体化发展战略,引入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加强国家森林公园、户外运动基地、养生度假社区、民族风情小镇、特色旅游乡村和文化创意基地的建设。

一群古镇

打造国际旅游文化品牌

在彝人古镇上,身穿韩国服饰的金茄子和刚刚骑行回来的丈夫站在韩国料理店门口晒太阳,儿子李庄铉在环境清雅的店里招呼客人。试图用英文沟通,小伙子一口流利的中文笑道:我们还是说普通话吧。聊天中得知,李庄铉一家6年前到楚雄旅游,爱上了这里的好山好水好清净,2010年到彝人古镇开了这家韩贝家园韩国料理。5年来,随着彝人古镇人气不断攀升,店里的生意越发不错,接待了来自上海、昆明以及韩国首尔等地的食客数万人次。去年底,小伙子和美丽的楚雄姑娘喜结连理,一家人永久定居在楚雄。

2006年以前,滇西黄金旅游线——昆大丽游客数量达到3000万人次,但处在重要位置的楚雄却一名游客也留不住,于是我们想到把彝族文化从山区搬出来,打造中国彝族文化大观园。”云南伟光汇通古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振杰介绍,2006年彝族火把节时,彝人古镇一期建成并开放运营,取得了巨大成功,截至目前,彝人古镇项目1-8期已经开发完成,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5年游客数量突破800万人次。

彝人古镇项目实现了楚雄旅游升级,带动就业和商业繁荣。”张振杰表示,目前,古镇经营商户达900户,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拥有4星级酒店2家,超五星级酒店1家,各类民族风情浓郁的客栈100家左右,床位上万个,餐饮从成都小吃街到大型餐饮区、特色餐饮应有尽有,为当地提供七八千个就业岗位,每年总销售额在40亿左右,利税1.2亿。十年来,随着彝人古镇的建成与发展,楚雄真正成为滇西旅游线上的黄金驿站,2015年8月8日,伟光汇通集团、云投集团又和楚雄市政府签署了战略性合作协议,将在彝人古镇北区共同打造一个规模上万亩的国家级特色旅游度假区,按照规划,新建项目彝人古镇北区位于彝人古镇北侧,将以“彝乡山情水韵,活力湿地古镇”为主题,依托楚雄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及民族特色,以其独特的湿地景观,打造观光休闲、生态养老、养生、山地运动、千亩彝花山等项目,使楚雄真正成为滇西黄金旅游线上的绿色旅游目的地。

楚雄州旅发委主任王若舟介绍,文化旅游业是楚雄州集中建设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十三五”时期,楚雄州旅游业将紧紧围绕抓好一条龙(禄丰恐龙),一个人(元谋人),四座山(狮子山、紫溪山、方山、哀牢山)和四个古镇(彝人古镇、黑井古镇、光禄古镇、石羊古镇)和“打造国际化、高端化的国际旅游文化品牌”做文章,有机融入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黄金旅游线,使旅游产业成为楚雄州重要的经济产业,成为全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个生物医药产业

建全国最大民族药产业集群

绿色是养殖的初级阶段,橙色的是生长积累阶段,深红色就表示成熟了,可以提炼成藻粉。”在楚雄市子午镇的荒坡上,一排排整齐的密闭光生物反应器和跑道式水池分列两侧,这些略带腥味的雨生红球藻,是一种可以提取天然虾青素的“宝贝”。

我们是全球唯一掌握两种技术生产雨生红球藻的企业。”云南爱尔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骄傲地说,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高新企业,公司自成立起就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产业化培养雨生红球藻,生产天然虾青素。公司于2009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4年雨生红球藻粉和虾青素油两个产品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认定,是云南唯一一家获得认定的企业,先后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等重点科技研究项目10多项,制定了行业内首个国家标准,去年底成功挂牌“新三板”。此前,公司的经营主要以原料出口为主,随着企业发展壮大,如今又在楚雄经济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区投资1.5亿元建设雨生红球藻提取天然虾青素项目,将产业链拓展到精深加工,主要生产天然虾青素油、雨生红球藻虾青素粉制品、雨生红球藻压片糖果和固体饮料等高端保健品。

生物医药产业是楚雄州培育发展的重点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产业由小变大,整体实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了由中药材种植生产、医药工业、医药流通和科研组成,以彝族医药文化为内涵,中成药、民族药、中药饮片及原料药、西药制剂、健康产品、植物提取物、医疗器械与药用包装材料生产协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十二五”以来,全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均保持了高速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33.55%,占全州GDP的比重从2010年的0.8%增加到2014年的1.45%,首次超过1%,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增长36.95%。至2015年9月底止,全州已经建成的生物医药工业企业达到42户,有药品生产线达80余条,获准生产16种药品剂型及原料药、中药饮片,年药品生产能力达10000多吨,有中药材种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78个,药品流通批发企业18户,药品零售企业1016户。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

十三五”期间,楚雄州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大对盘龙云海、爱尔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着力培育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推进禾邦实业集团云南制药生产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民族用药产业集群基地和上市孵化区,生物医药年均增速要达到30%,到2020年,增加值达到40亿左右,大健康产业突破100亿,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朵野生菌

生态山珍搭上互联网快车

完全没想到云南野生菌如此受欢迎,在台湾参加展会时,半天不到所有展品被抢光,只能和客户借回来摆展。”第四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获得者、南华县咪依噜天然食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余跃光从事野生菌加工行业已经10年,他感慨道,云南野生菌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公司每年都在不断壮大,去年销售额已经突破7400万元。“搭上互联网快车后,销售增长更加迅速。

提起楚雄的野生菌,人们不约而同想到南华县。独特的地形地貌、土壤结构、良好的植被、气候等自然条件,孕育了南华丰富的野生菌资源,在南华县近250万亩林地中,生长着290余种野生菌,主产松茸、块菌、牛肝菌、干巴菌、鸡枞、虎掌菌,全县野生菌资源年蕴藏储量达1万多吨。南华县县长刘文跃介绍,近年来,通过封山育菌保护、人工保育促繁、制定采摘标准、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市场功能、提升文化内涵等措施,野生菌集散交易量、交易额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11月,全县野生菌集散交易量达6700多吨,实现产值4.02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在南华,野生菌产业率先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楚雄州34家野生菌精深加工企业有21家在南华,每年吃菌之季,“到南华吃菌”成为昆明等地都市人的时尚选择,南华餐馆一桌难求,交易市场热闹非凡,被称为“中国野生菌美食县”。

为顺应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把南华县野生菌产业推向更高、更宽的平台,县政府主导建设的中国·南华野生菌信息港2014年6月3日正式上线,已经成为国内野生菌权威的行业信息发布平台,内容涵盖了产品动态、新闻发布、国际动态、野生菌南华指数、供求信息、美食介绍、网上博物馆等,目前,信息港拥有企业会员380余家,个人会员14.3万,注册用户60万余人,且在持续增加,会员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日均流量达到了18余万人次。2015年初至9月,信息港销售已突破两千万元,旗下电商蘑菇城访问量也快速增长。“我们将持续完善信息港的建设,做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帮助农村建立健全电商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南华野生菌信息港经理石晓燕如是说。

在南华野生菌信息港带动下,南华县2015年被商务部认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走进南华电子商务交易广场,装修一新的铺面将启动运营,交易广场整合快递、物流公司2年内免租入驻,打通了县乡物流最后一公里,成为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电商培训、农特产品线上线下展示基地。 刘文跃表示,“十三五”期间,南华将围绕高原特色农业,倾力打造“野生菌王国”品牌,并继续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记者 杨抒燕 吕瑾 饶勇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