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医药专家张之道:从赤脚医生到彝族名医

22.03.2017  22:06

  中新云南新闻网3月21日电(朱珠 叶利民)在我国西南边陲,彝族医药是继藏医、蒙医、维医之后的第四大民族医药,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一位被人们誉为“草药大王”的著名彝族医药专家,他就是张之道,毕生以彝族医药为业,以彝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以救死扶伤为矢志,被楚雄州委、州政府特聘为彝族医药顾问,2009年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选为楚雄州敬业奉献模范,2015年6月被聘为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学会彝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顾问。

  张之道现年83岁,1966年禄丰县干海资成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张之道成为1名“赤脚医生”。他一边接受劳动锻炼,一边自学《内经知要》、《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还先后拜当地有名望的老彝医杨沛、杨正芳、张树林等为师,学到了彝族民间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和绝招,通过20多年孜孜不倦的学习、潜心实践和拜师学艺,张之道成长为一位名副其实的“赤脚医生”。

  他带领当地13名“赤脚医生”办起了禄丰县干海资大队合作医疗站,自采、自制多种彝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并向群众传授民族药的简单用法及采集加工方法,为当地老百姓看病数十万人,没让国家和政府投资过一分钱。七十年代中期,省州有关部门还组织省内各州县“赤脚医生”到禄丰县干海资参观考察学习。

  

  1978年张之道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他精心组织科技人员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彝药志》,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1985年他调至楚雄州中医院工作,任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工作期间,张之道同志带领科技人员制作蜡叶标本125种250份,自备彝药400多公斤,65个品种,诊治病人12586人次,开展了彝族药治疗鼻咽癌、肺癌等肿瘤疾病的治疗和科研观察。

  1983年我国第一部《彝药志》问世。这部著作填补了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的空白,共收集彝药103种,其中张之道除参加编写外,提供的原始品种药就有50种,书中收录了36种。

  1987年张之道因身体健康状况提前离休。但他从未停歇,研制出“香藤戒毒胶囊”供强制戒毒所临床应用,2001年张之道在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下研究出的 “彝心康胶囊”、“绿叶咳喘颗粒”、“茯蚁神酿”等先后被批准为国家准字号新药。

  随着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院的快速发展和云南省彝医医院、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成立,张之道参与了云南省彝族医药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从事彝族医药理论研究、彝族新药开发、彝族药材标准建设、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等,参加《中国彝族药学》、《彝族药材标准》(第1-3册)的编写工作,并提供大量的彝族药标本,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民族医药人才。

  几十年来,他在专心研究彝族医药,发掘整理彝族医药精髓中,始终坚持常年为周围人民群众看病并很少收取费用,对困难群众实现免费医治。他常讲,现在党和政府关怀他,组织十分重视他,他很感激,为周围群众做点事是很值得的,无需报酬,更何况他有自己离休工资。在从事彝族医药科研和采集彝药标本之外,还用大量时间自费给当地老百姓和全国各地的无数病人看病。有许多病人来自广州、深圳、天津、上海、北京、昆明等地,甚至还有国外的患者,对这些求医看病的患者,他一律不收诊疗费,自采的药物也免费为患者加工后无偿的送给患者服用。

  从赤脚医生到彝族名医历经了半个多世纪,张之道不仅治病救人,同时致力于彝药的研发。离休后他从未停歇,把验证彝族先辈留传下来的彝药和秘方,并扩大其功效和主治范围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奋斗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