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鬼才”遇见诺贝尔奖得主

10.12.2014  22:08

            12月4日,在“丽江古城中国当代文学论坛暨《大家》创刊20周年活动”上,应邀出席活动的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勒·克莱齐奥,用法语作了题为《当今时代的文学命》主题演讲,曾获2012年中国“翻译事业特别贡献奖”的翻译家许钧现场翻译。听众深切体会到了他的大家风范和真性情,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和掌声。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坐在前排的丽江传奇人物、85岁的“鬼才”宣科先生接过话筒,用他独有的语气问勒·克莱齐奥“能讲英文吗?”
            穿着厚厚的黑色羽绒服,已经两鬓斑白的75岁高龄的勒·克莱齐奥狡黠地笑答:“I can Speak English!”接着,宣科用一口流利的英语与勒·克莱齐奥开始了对话。
            宣科告诉勒·克莱齐奥,刚才向他提问谈到的图像文字,丽江就有。到丽江不得不知道两样东西———东巴文字和纳西古乐。说完后,他转身对着台下听众,放低声音用中文调侃:“他怎么连这一点都认不得了。”说完又笑着补充,“这一段你们不要翻译给他听”,接着善意地提醒勒·克莱齐奥:“这次来,一定要好好了解这两样东西,不然没机会了。”
            勒·克莱齐奥听完,把一直因为寒冷而放在上衣口袋里的双手抽出来放在桌上,身子前倾,用英语回答说:“非常感谢你的建议。丽江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丽江人们为之自豪,并有理由为之而自豪的。这笔遗产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把这宝贵的遗产发扬光大。”
            宣科问勒·克莱齐奥,“你的作品里面应该有很多幽默,没有幽默,人家怎么会喜欢呢,但是我没看过你的作品,可惜了。”
            勒·克莱齐奥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他说,自己几天前曾看过宣科先生的简介,发现对方是一位幽默大师。
            不过,幽默大师宣科却觉得勒·克莱齐奥的中文名字“不太好”。因为“勒”在汉语里是勒脖子的意思,“寓意不好,建议改为另外的一个字,改为弥勒佛的勒”,但话刚落不久,宣科立即反应过来,“原来两字一样! 那不用改了”。现场观众笑成一片。
  随后,勒·克莱齐奥发言,首先回答了宣科关于换中文名字的建议。他说,自己也是法国的“少数民族”,族人都是生活在被石头围着的地方,而勒·克莱齐奥名字的含义就是被石头围着的地方。其实,他名字开头真正发音并不是“勒”,而应该是“啊”,现在发音成“勒”是因为法语的发音中发生了变化,才翻译成“勒·克莱齐奥”。从严格意义上说,自己的名字在母语第一个音并不是“勒”,所以不存在“勒”一说,也不怕被吊起来,希望有时间可以听宣科先生的纳西古乐。(李映芳 曾润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