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渡县:“空壳村”变“富裕寨”

12.07.2016  15:10

 
  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德苴乡新和村是典型的山区村,经济来源主要靠种植烤烟和传统养殖及外出务工,群众生活普遍困难。村内无带富产业、群众无致富能力、村集体无经济收益这“三大难题”摆在新和村党总支面前。为此,党总支多次召开村民会议,走访发动群众,最后大家决定以发展壮大有一定经验的肉牛养殖产业,决定以“党组织+合作社+扶贫户”的模式开展肉牛养殖,并于2015年3月在北朝南村委会成立了弥渡县谋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

  有多年肉牛养殖和营销经验、敢闯敢干的党支部书记雷俊是弥渡县谋发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发动3名党员带头成立了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肉牛养殖核心区,并吸收广大散户入会,为贫困户解决资金不足、缺乏科学养殖技术、水电供应不足等诸多问题。县委组织部给予补助党建示范点建设经费6万元,县畜牧兽医局给予项目扶持资金12万元和技术支持,生产用电等问题迎刃而解。

  为构建党建和精准扶贫的“大本营”,年初,村党总支用10万元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项目资金从群众手中流转了5亩土地,建成了310平方米圈舍,可容纳养殖肉牛104头。采取“党组织+合作社+扶贫户”的形式,把建成的圈舍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给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养殖大户,贫困户每天每头牛收取0.5元的租金,其他养殖户每天每头牛收取2元租金,合作社给予技术指导。在这儿,不仅为需要圈舍的贫困户和大户提供养殖场所,还进一步让养殖大户带动贫困户,贫困户向养殖大户学习经验。渐渐地,贫困户富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原来的“空壳村”,变成了每年至少有6万元收入的“富裕寨”。

  在新和新村,正在圈舍给牛喂食的禹桂兰说:“我们家养的母牛多,采取自繁自养,现在养了36头,一年大概能出栏100多头,一年至少有20万元的收入,我们现在计划贷点款盖圈舍,把养殖规模再扩大一些。

  目前,新和村全村肉牛养殖户从2014年初的150户增加到现在的320户,肉牛年出栏量从2000余头增加到5500余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43元增加到4132元。

  德苴乡党委书记李连英说:“在精准扶贫这场攻坚战中,新和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因地施策,通过实施‘党组织+合作社+扶贫户’的模式,由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示范,发动群众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助力脱贫致富,效果显现。

  本报记者 管毓树 通讯员 李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