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 异客 异魂——走近中国远征军留缅老兵

18.09.2015  15:33

  杨霖 文图

  这是一支特殊的人群,这是一支用钢铁般意志铸造的队伍,这是一群血肉之躯的热血华夏子孙——中国远征军,一支彪炳史册的军队!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异国他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抗战时期,中国远征军作为同盟国的一支特殊部队,肩负光荣使命,远赴缅甸抗击日寇,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战歌。十万将士将青春、热血和生命留在了异国他乡。战后,由于一些原因,不少幸存下来的抗战老兵留在了缅甸,“独在异乡为异客”。七十多年逝去,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过去了几十年依然没有加入缅籍。众多的滞留缅甸老兵相继离世,成为埋在异国、异乡的异魂。许多抗战老兵至死都未能回到祖国,回到故乡看上亲人一眼。到去年底,留缅抗战老兵仅存18位,如今他们都是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几十载春秋岁月和风霜刻在了他们苍老的脸上,他们思念祖国,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依旧,但由于年事已高,很难再回到故土看上一眼,留下终身遗憾。

   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喜气洋洋的中国结、大红枣、普洱茶和3000元的慰问金,让留缅抗战老兵热泪盈眶。今年1月,在羊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由云南省慈善总会和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慰问抗战老兵活动在远征军将士浴血奋战的曼德勒、密支那等地举行。这是继去年“9·18”纪念日,云南省慈善总会在陆良为抗战老兵发放慰问金活动之后,慈善总会的一次跨国关爱老兵活动。云南省慈善总会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筹措了一笔善款,专门用于补助参加过抗日战争、生活困难的老兵,每人每月500元。钱虽然不多,但这是共和国对抗战老兵的一份敬意!

李光佃:手拿居留税缴费单与孙子们盼望早日回归祖

  今天是“9·18”国耻日,我们采撷了一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或激动、或欣慰、或悲伤……

  “我要回家!我要带着子孙回宣威!”与老兵李光佃一相见,身体硬朗的94岁老人就操着一口地道的宣威口音,声音宏亮的对来看望他的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勇连声说道。

  国难当头,祖籍云南宣威的李光佃,16岁那年还是学生的他对母亲说,我要去当兵,打完仗就回来。谁知这一走就是70多年。入伍后,他被编入中国远征军71军28师83团。1944年远征军大反攻时,他参与了腾冲龙陵松山战役并负伤,后留在龙陵黄草坝军部。内战打响后李光佃流落到缅甸密支那,找了一个腾冲籍的媳妇在当地生儿育女至今。

  “我是中国人,虽然在缅甸70多年,我都没有加入缅籍,所持的是中国人暂住缅甸的居留证,每年都要缴居留税。”叶落归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李光佃的归国心情愈加迫切。记者了解到,几年前,回到宣威的老人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后,当地政府为老人办理了中国户口登记手续,也领取了中国身份证。但由于年事已高,仅老人一人回国十分不便,他希望将子女和孙辈们一起迁居回国定居。但由于情况特殊,李光佃带子孙回国安居的愿望至今仍未能实现。我们期盼老人的夙愿能够早日实现。

  让记者略感欣慰的是,今年清明节前夕,本报与云南省慈善总会联合发起了“回家看看”的活动,将李光佃老人接回了家乡宣威祭祖,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愿。

罗春香: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流落异乡的老兵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畔,那里有……”,唱着悲壮的《松花江上》,手捧着祖国亲人送来的中国结,今年93岁的罗春香老人仿佛回到了烽火硝烟的战争岁月。祖籍广东梅县的罗春香是土生土长的缅甸华人,从小父母就将她送到中文学校念书,告诉她我们是龙的传人。抗战爆发后,在仰光求学的罗春香因日本飞机轰炸,一家人逃难到了保山。目睹日军暴行后,罗春香毅然从军,参加了滇西大理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训练一结束,罗春香就分到部队做内勤。

  “当时部队已在攻打龙陵、松山,战事非常激烈,许多外勤的男兵一去不复返。”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罗春香老人心潮澎湃。由于多年前的一次摔倒,老人行动不便,只得卧床休养。子女们照顾罗春香老人无微不至,因此多年过去了,老人身体良好,思维清晰。“感谢祖国、感谢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远在异国的抗战老兵。”这是老人一再重复说的话。

林峰:祖国强大了我们这些海外赤子才能挺起腰杆做人

  林峰,广东梅县人,今年94岁,至今未加入缅甸国籍。听说要参加云南省慈善总会举行的招待会,老人精心打扮,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西服,打上鲜红的领带,特别戴上了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章来到现场。

  林峰先生上几代人为了谋生,飘洋过海到印度落脚。他出生于加尔各答,受中国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从不忘自己的民族和祖国。6岁时,就跟随母亲回到家乡梅县启蒙读书。1942年春,读高中的林峰为了保家卫国,投笔从戎,考上了“中央无线电军事通讯学校”,辗转多地分到了昆明黑林铺无线电学校受训。毕业后又到北校场参加了三个月的步兵训练,最后分配到了大理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无线电情报总台服务,不久又调任总司令部参谋处上尉书记。

  滇西反攻战打响后,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林峰所在的司令部也异常繁忙,为收复松山作出了积极贡献。战斗结束后,林峰随参谋长前往视察,只见阵地上满目焦土,草木皆焚,可见战事之惨烈。日本宣布投降后,林峰告假离开了部队,并与遮放土司多英培的长女多莹秋小姐喜结连理,后移居缅甸谋生。

  在林峰家中相见时,看到2014年老人应邀回国在腾冲参加“中缅印战区滇西战役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照片,与今天相比判若两人。那时老人精神抖擞,而今已非常虚弱。但回忆起当年的战争,老人依然记忆犹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滇西大反攻的点点滴滴。林峰老人的最大心愿就是祖国强大!

经明清: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回一次故乡

  99岁高龄的经明清老人居住在离曼德勒数十公里外的地方,听说祖国亲人来看望,一大早就叫儿子开车将自己送到了曼德勒云南同乡会参加活动。虽然近百岁,老人身体硬朗,步履坚实,行标准的军礼。

  经明清22岁参军,是200师机械化部队的装甲兵,开赴滇缅战场,后来到了印度。在盟军大反攻中,老人参加过多次血腥的战役,死里逃生。抗战胜利后,他回印度取回了自己存在那里的积蓄,利用自己当兵时学到的技术,在缅印边境的格力廖开了一个汽车修理厂,并与一位有中国血统的缅甸女人结婚生儿育女,生活过得很清贫。2009年5月,经明清在国内慈善组织的帮助下回到了南京,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返回缅甸后,由于通讯不便,老人又一次与祖国亲人失去联系。

  “我要回南京。”乡音未改的经明清老人表达了在有生之年再一次回到故乡的心愿。本报记者回昆后一直与云南省慈善总会一道,先后与江苏云南商会、南京商会等多方联系,希望得到爱心企业和人士的赞助,帮助老人回国。但由于种种原因,经明清老人的回国事宜受经费困扰,再加上与南京家人失去联系未能成行。今年9月上旬,南京姑娘经育文在微信公众号“新桥”发起的《最后一个给抗战老兵》新媒体公益行动中发现,其中一位老兵长得像自己失联的三爷爷,才找到了经明清老人。目前已有有关组织和爱心机构落实老人回国探亲事宜。祝愿老人早日成行,回到魂牵梦绕的故土。云南省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勇和本报社长董刚培异口同声地表示,老人在昆明的接待观光由总会和报社全面负责,一定让老人在昆明中转时过得开心快乐。

赵自颜:被邀请参加北京“阅兵式”之前离世,留下永远的遗憾。

  赵自颜,远征军战士永远的遗憾!赵自颜祖籍保山施甸县河源乡大寨门村。他青年从戎、矢志报国。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毅然随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参加过东吁、皎脉等地大小战斗百余起并多次负伤。1959年来到缅甸北部滚弄县刚孟村定居,以农业种植为生。数年后迁入腊戍12区双龙村定居。老兵赵自颜拖着病体从腊戍龙村赶来参加云南省慈善总会的招待会,他动情地说,自己老了,经不起折腾,回不了祖国了,想家的时候就唱一支老歌《松花江上》。老人原本受政府邀请参加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不料却因健康原因于8月24日病逝,享年89岁。北京之行未能成行,留下终身遗憾。

  8月29日为赵自颜老先生出殡日,云南同乡会主持祭奠仪式,腊戍云南同乡会受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委托,到赵府祭奠哀悼,杨立光名誉会长代表总领馆和中国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孙春龙先生敬献了花圈;聂惟仁会长代表腊戍云南同乡会及旅缅远征军暨后裔联谊会敬献了花圈。

  从十多年前开始,在旅缅爱心人士和国内慈善机构的帮助下,历尽千辛万苦,先后找到了一大批散落在缅甸的远征军老兵,查找到了一些逝去的老兵姓名和相关资料。这些都是旅缅云南同乡会和旅缅远征军后裔联谊会共同努力的结果。远征军老战士王云平在慰问人员到来之前不幸去世,其子王玉顺现场将3000元慰问金捐献出来用作在缅甸修建远征军纪念塔或纪念碑。“钱虽少,但这是父亲生前的遗愿。希望在社会各方各界人士的支持下,早日建成一个怀念、祭奠远征军将士的场所。”王玉顺如是说。

  密支那战后的伤痛

  密支那战役、腾冲战役和松山战役被日本人称之为在中缅印战区的三次“玉碎战”。这三个战役均是以中国军人为主打的,中国军人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腾冲战役,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9000多名将士英勇捐躯;松山战役虽然全歼了日本守军,中国远征军也付出了近万人伤亡的代价。

  而第三个战役也是大反攻战役的首战就是密支那战役。密支那为缅北重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骆峰航线上的不少飞机就是被从这里起飞的日机击落。这是驻印中国远征军反攻缅甸进行的一次城市进攻战。战役以奇袭开始,以消耗战结束。从1944年4月29日至8月4日,历时近百天,最终占绝对优势的中美联军以伤亡60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3000余人,并迫使剩余日军800人撤退逃走。其中仅新一军就牺牲2400多人,付出了惨重代价。

毋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书赠曼德勒总领事馆。

  慰问了曼德勒远征军老兵后,我们乘飞机前往与中国接壤的密支那看望幸存老兵。飞机飞临密支那上空时,同行的缅甸明德文教会副会长番体惠大姐告诉大家,密支那战役可以说是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为了占领机场、铁路车站等战略要地,近百天战斗几乎将整个城市变成一片火海焦土,城市四周的森林被烧焦。现今城市是几十年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

  虽然是一月,在祖国大部地方仍是冰天雪地,而密支那仍需开空调才感到舒适。密支那云南同乡会和旅缅远征军后裔联谊会早早就将祖国亲人来看望远征军老兵的消息告诉了李光佃、刘辉两位老人。在云南同乡会,两位老兵收到了爱心人士杨先生从昆明带来的中国结、普洱茶、新疆和田大红枣等礼物,李勇秘书长向他们发放了慰问金后深情地说,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远征军将士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通过慰问活动来表达祖国人民对他们为国献身精神的敬意,并希望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著名书画家吕崇有先生书法作品让老兵刘辉、李光佃倍感欣慰

  密支那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远征军和盟军的士气,振奋了人心。为腾冲、松山战役奠定了胜利基础。但密支那战斗中英勇牺牲的新一军2400多位将士由于战事仍在继续,而当地气候炎热,只得将他们的遗体在当地三块空旷地带进行了简单掩埋。每隔0.5米挖坑0.5米深就安葬一位阵亡将士,棺木和墓碑都没有一个,令人心酸掉泪!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安葬在密支那的远征军墓地有的改建成了学校,有的成了公墓,有的甚至成了当地百姓饲养家禽的地方,终究让人心有不安。据远征军后裔联谊会的负责人介绍,当地建学校时开挖地基,随便一挖就可以挖出多具远征军士兵遗骸;天长日久,雨水一冲刷也会露出白骨;老百姓饲养的猪往下拱,也会拱出士兵的骨头。2011年,19具散落缅甸近70年的中国远征军将士遗骸就是从这里挖出来护送回国。闻者不禁落泪。

百姓饲养家禽的地方,密支那战役英勇牺牲的远征军将士就长眠在此。

  记者在密支那参加慰问活动和采访期间,只在一座后来变成当地人公墓的地方看到了远征军纪念碑,上面详细记载了整个战役的过程,称:这是缅北战役中使用兵力最多,牺牲最大的一次攻坚战。密支那战役是二战期间在缅最大的战役,对中国战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中国驻印军伤亡6551人。

  “祖国强大了,我们飘泊海外的华人倍感高兴。同时也希望国内有关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能够了解密支那战役的重要性,了解忠魂埋在异国他乡的惨景。如有可能,将密支那的几处远征军墓地出资收回建成陵园,供后人纪念凭吊,也让九泉之下的将士们得到安息。”这是密支那云南同乡会、远征军后裔联谊会工作人员发自肺腑的心声!

  令人欣慰的是,在他们的奔走呼吁下,国内有关部门、民间组织筹资上百万元,选址伊洛瓦底江的一片风水宝地,拟建一座远征军纪念碑。土地平整已全面展开,设计业已完成,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座远眺密支那市区和伊洛瓦底江的雄伟纪念碑将竖立在这里,成为海外华人寄托远征军阵亡将士哀思和一片崇敬之情的场所。深圳龙越慈善基金会等机构已开展了将远征军将士遗骸迎回家的挖掘工作,现已收殓到阵亡将士遗骸347具。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近年来,《云南政协报》一直持续关注滇西缅北抗战史,关注中国远征军,先后发表了数百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文章后又编纂成了颇具史料价值的《云南往事:滇缅抗战》《云南往事:历史大通道》两本书。在曼德勒期间,本报记者将书赠予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副总领事靳仪麟女士。作为一个昆明人,靳仪麟副总领事希望国内的社会团体和爱心人士多为远征军老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为中缅两国的友谊作出积极贡献。

  后 记

  从缅甸参加云南省慈善总会慰问幸存抗战老兵活动回到昆明后,曾答应慈善总会秘书长李勇先生,要将此行所搜集拍摄文字图片整理刊发。但却迟迟未成稿,实乃不愿再次揭开伤痛。缅甸之行,虽然只走访了曼德勒、密支那两地,且均在城市里看望老兵,即便是罗春香老人居住的闷热阁楼,还是林峰先生狭窄的商住两用房内,并未看到那些至今仍居住在乡下的那些老兵的窘况,但耳闻目睹七十多年前中国远征军的悲壮之行,看到留缅幸存老兵的清贫生活,特别是亲眼看到密支那战场的中国远征军墓地的惨状,不禁潸然泪下,悲情丛生!

  从滇西、缅北抗战史来讲,无论是密支那战役,还是松山战役、腾冲战役,中华儿女金戈铁马,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是真正的民族魂!重新认识滇西缅北大反攻的历史作用,客观评价中国远征军的卓越贡献,现已成为共识。随着时光的流逝,风烛残年的留缅抗战老兵已寥寥无几,他们的时日已不多了。祖国对他们应再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帮助,让老人们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快乐一些。

  美军处理缅甸阵亡将士方式是将遗骸运回国内厚葬;英军则在当地建设庄严肃穆的陵园。就连日本侵略者,也以“祈祷和平”的名义在缅甸建了多个“慰灵塔”。而较为集中的密支那中国远征军墓地几十年来则不断遭到损毁,更不要说那些在各种战斗中去世草草掩埋的将士了。“将将士遗骸迎回国或建立远征军阵亡将士陵园和碑塔,让逝去的灵魂有一个栖息之地。”这是远征军遗属和有识之士的共同呼声!

  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反法西斯,保卫和平,扬名中外;远征异域,投身沙场,埋骨他乡。这是远征军将士的浩气灵魂,也是像赵自颜、王云平老先生一样所有反法西斯战士“精神不死”的光辉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