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健康公平的中国

10.03.2015  22:24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康是群众的基本需求,我们要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打造健康中国。”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健康中国”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提法,内涵丰富,其基本追求是要加快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但我认为,打造“健康中国”还须关注“健康公平”问题,就是要努力缩小健康获得和健康产出的社会差距,让人民公平享受健康福祉,包括基本的卫生资源、公共服务和政策环境。具体来说,健康公平至少体现在四大方面,即健康的环境公平、福利公平、教育公平和产出公平。人人健康应该是健康的基本权利和国民待遇,国家和政府对13亿国民的健康负有重大的护佑责任。优良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制度必须有伦理关怀,以促进可持续的基本健康公平为重要目标。

    首先是健康的环境公平。环境因素是影响国民健康基本和重要的公共因素、宏观因素,环境之于健康不可忽视,空气质量影响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生活在工业化地区和大城市的人们总难幸免。但人类的生存环境毕竟有好有坏,对健康影响亦有利有弊,美丽中国总还会有一些无污染的青山绿水。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巨大伤害是一种健康的环境不公平,不计代价、不问污染的工业化使国民付出了昂贵的健康代价。例如,2009年4月,《凤凰周刊》以《中国百处致癌危地》作为封面故事,讲述了我国百处致癌危地。同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学生孙月飞在题为《中国癌症村的地理分布研究》的论文中指出:“据资料显示,有197个癌症村记录了村名或得已确认,有2处分别描述为10多个村庄和20多个村庄,还有9处区域不能确认癌症村数量,这样,中国癌症村的数量应该超过247个,涵盖中国大陆的27个省份。”这些数据触目惊心,背后的故事更是不忍卒读。

    发展以人为本,人以健康为本。黑色GDP扭曲了经济增长目标,可谓本末倒置,任何以牺牲环境和健康为代价的发展模式都得不偿失。绿色GDP才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青山绿水,也要金山银山,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的健康幸福为根本。不丹之国以幸福GDP为发展追求,可以说小国大智慧,展示了“经济发展之本是人文发展”的怀抱和真谛,生态文明要以健康无染、和谐幸福为衡量尺度。打造无污染的自然环境和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是国家健康环境公平的当然之责和人文之求。

    其次是健康的福利公平。健康的福利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新维度和新追求。毫无疑问,人口比例因素是卫生资源分配公平性的重要考量。如果优质的公共卫生资源只是富集于小众人口或者是权贵人口,那就必然有违健康的福利公平原则。健康福利公平的理想状态是最大多数人口能最大限度地公平分享基本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资源,无论穷达贵贱,都能依凭健康的国民待遇公平地享受健康的国家福利、社会福利和政府福利。

    再次是健康的教育公平。健康就是力量、希望和幸福。健康是身心灵一体的概念,我们要信仰道德的健康,以及对于身心健康的作用和意义。健康教育是健康获得的重要路径,知识就是力量,修为就是通途,健康教育通过自我落实实现健康获得。中国要努力消除健康知识的贫困和医疗信息的不对称,中国欠缺优质的大众化的、公平性的健康教育,使得很多人口陷于健康无知的弱势之中。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大挑战就是不健康人口的扩张,就是“病苦老龄化”的来袭。

    最后是健康的产出公平。13亿中国人的健康固然是发展的目的本身,但同时也是经济增长的巨大动能。所以挖掘人口健康的社会产出,创造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的公平政策环境,也是健康公平的题中应有之意。正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强调的:“我国有13亿人口、9亿劳动力资源”是“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依靠力量。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印尼时曾经指出人口是“巨大力量”。毫无疑问,健康人口是一国的重要资产。

    就像反映社会分配公平性有一个公认的指数——基尼系数一样,健康公平性也需要科学的测度。如何构建健康公平指数?在“健康中国”的主题下也给学术理论界提出了新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