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艾滋病发病率5年翻番 心脑血管疾病为首因

13.01.2016  12:02

昆明市卫计委日前发布的《昆明市十二五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报告》显示,昆明2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达35.38%,比“十一五”期间的慢性病总患病率有所上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居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日益严重,已成为威胁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昆明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7.65张,与“十一五”相比,卫生资源有明显增加。但是,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等4个因素,仍是制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主要因素。

期望寿命

平均期望值高于全国水平

去年:

昆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77.92岁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

与2010年相比:

昆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1.35岁。

●对比

城市居民去年期望寿命为79.57岁

农村居民去年期望寿命为76.95岁

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下降45.94%

去年:

婴儿死亡率 5.59‰

新生儿死亡率 4.08‰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7.62‰

孕产妇死亡率 21.05/10万

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明显低于云南省平均水平。

与2010年相比:

2015年昆明市婴儿死亡率下降了30.56%,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28.0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25.7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45.94%,各项健康指标均较“十一五”末有显著改善。

公共卫生事件

昆明去年报告突发24起

去年:

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 24起

其中:涉及传染病事件21起

食物中毒2起 职业中毒1起

医疗床位

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7.65张

目前:昆明地区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 4492家

床位50702张 卫生人员71604人

平均每千人拥有床位 7.65张 卫技人员8.7人

与“十一五”相比:

卫生资源有了明显增加。

死亡原因

前10位没变化 死亡率有波动

去年:

居民的前10位死因

1 循环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

2 呼吸系统疾病 3 肿瘤 4 伤害

5 消化系统疾病 6 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

7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8 传染病

9 神经系统疾病 10 围生期疾病

与2010年相比:

居民前10位死因顺位没有发生变化,但各死因死亡率却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波动。

去年,居民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营养代谢性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比2010年明显上升;而伤害、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和围生期疾病死亡率比2010年明显降低。

●对比

第一位死因

城市或农村:循环系统疾病

第二位死因

城市:恶性肿瘤

农村:呼吸系统疾病

第三位死因

城市:呼吸系统疾病

农村:恶性肿瘤

慢性病

4种慢性病

致死比例达72.95%

去年: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237.2/10万

恶性肿瘤死亡率110.75/10万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死亡率

115.77/10万

糖尿病死亡率14.84/10万

与2010年相比:

4种慢性病的死亡率均有所上升

4种慢性病造成的死亡数占全市居民总死亡数已高达72.95%,增了4.19%。

传染病

艾滋病发病率增了1倍多

●发病率

去年:

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0种,15731例,死亡209例。

与2010年相比:

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明显下降。

●前5位

去年:

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前5位: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艾滋病、伤寒副伤寒。

与2010年相比:

病毒性肝炎:

仍居首位,但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下降了20.29%

梅毒:由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

发病率上升了99.5%

肺结核:由第二位下降到第三位

发病率下降了12.05%

艾滋病:由第七位上升到第四位

发病率上升了114.38%

伤寒副伤寒:居第五位

但发病率明显下降9.42%

制约因素

4因素仍制约居民健康改善

制约昆明市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的主要因素:

1 优质医疗资源不足和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实际需求仍存在明显差距;

2 公共卫生整体能力仍显不足,尤其是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薄弱,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 重大传染性和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仍时有发生,仍威胁着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公众安全;

4 慢性病死亡率、患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来源:春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