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1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

18.05.2015  10:33

  彰显时代精神,温暖彩云之南。4月28日晚,201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3·01”事件里用15秒击倒5名暴徒的昆明市官渡区公安分局反恐特警王军(化名),为云南外科事业作出贡献的老专家蓝瑚,舞蹈界的新生力量代表小彩旗,鲁甸6.5级地震抗震救灾中牺牲的“最美战士”谢樵,“救灾天使”徐和平,在中国从教长达30年的美籍教师包琼,书画界意念派的创始人徐建德,生命终结前捐献器官让5个生命重拾希望的刘文萍,痴迷栽种“生命之树”辣木的80岁专家解培惠,为还原慰安妇历史真相不懈调查走访的段瑞秋等10人获得201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称号。

  寻找最美云南人暨2014年度云南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由春城晚报和中信嘉丽泽共同主办,自2014年12月8日启动,经过推选产生46名候选人,并遴选出30位候选人交由公众投票,投票数近400万张次,公众参与度由云南扩散到了全国。

  “云南元素、新闻主角、榜样力量、时代精神”,他们那一张张至刚至伟的面孔,一段段至真至柔的故事,把一种精神传递,把一种信念传承,温暖你我、感动你我,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王军:

  保护人民,他果断扣动扳机

  距离昆明“3·01”暴恐案过去一年有余,而当时的危急情形仍然历历在目。人们仍然记得,在几名暴徒疯狂砍杀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时,一名人民警察,沉着冷静、果断出击,击毙4名、击伤1名暴徒,挽救了更多生命,控制了危险局面。他就是昆明市公安局官渡分局特警队特警王军(化名)。

  当晚,王军和同事正驾车执勤。突然,接到了“昆明火车站有人持刀砍杀群众”报警。闻警而动,他们迅速驱车赶往任务现场。

  到达现场后,他看到暴徒正在挥刀砍杀无辜群众。他们跳下车,将子弹上膛。停车的地方离暴徒15米左右。王军是4个人中唯一配长枪的人,他朝天鸣枪,并向暴恐分子嘶声大喝:“把刀放下。

  听到王军的呵斥,5个疯狂的暴徒调转了方向,闻声向他挥刀而来。他继续鸣枪,严重警告。然而,子弹射向天空的声音并未能震慑住暴恐分子的暴行,他们继续挥刀快速扑来。

  眼看暴恐分子越来越近,王军愈发的沉着冷静。“”的一声,一名身形瘦小、黑纱蒙面的持刀暴徒在距离枪口仅一米左右的地方应声倒下,而砍刀离王军近在咫尺。

  其他4人继续挥刀疯狂地向王军扑来。说时迟那时快,他接连开枪分别将这四人击倒,终止了暴徒的疯狂行为。

  他说:“整个过程大约用了15秒钟的时间。

  蓝瑚:

  救人无数育人无数

  旅欧留学9年后,蓝瑚毅然回到家乡报效祖国。

  救死扶伤两年后,在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熊庆来的竭诚力邀下,1947年8月,蓝瑚和李念秀等人来到云南大学医学院任教,同时兼任附设医院的临床工作。从此,蓝瑚便翻开了人生的灿烂篇章。

  当时的云南,医疗资源极度稀缺,根据安排,蓝瑚曾先后负责多个部门的工作,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高超的医疗技术,他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云南普外第一刀”。

  在他的努力下,云南省烧伤研究中心、肝胆胰外科研究室等先后成立,肝胆胰外科研究室还率先在省内开展术中胆道造影、激光碎石术等诊疗方式,改进了胆肠内引流的传统方法,依托这一研究室,不久后,云南省肝胆胰外科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具体的治疗和探索中,蓝瑚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治疗和管理办法,不断完善救助机制,促使学科建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我们是来创业的。”即使到了晚年,蓝瑚还是对弟子们这样笑称。

  “医技不应藏起来,要传授给别人,让更多的病人能受益于先进的医学成果。”这是他经常念叨着的一句话。近70年间,蓝瑚培养出了39名硕士生、数千名外科骨干,带领昆医附二院外科先后获得各类科技进步奖20余项。

  小彩旗:

  以专业的力量展现90后风采

  马年春晚,在光影效果下,“小彩旗”一身白色纱裙在舞台一侧不停旋转,如同八音盒上的时间娃娃。随着零点的接近,她本人越转越快,以此特别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这个不足20岁的小女孩,是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侄女“小彩旗”。那年春晚,全国观众记住了她。

  2014年12月13日晚,年仅15岁小彩旗获得由《新周刊》杂志社主办的“年度艺人”奖。获奖理由是:她是在春晚上一炮而红的“萝莉女神”,以不间断原地旋转4小时,创造了舞者连续旋转的世界纪录。

  从《云南映象》到《云南的响声》,再到《孔雀》,她在舞台剧的聚光灯下转个不停……她以冷静、沉着和专业的力量,让人们重新认识了90后。

  成名并非偶然。她4岁半就上舞台,无论是表演还是训练从不叫苦;她从未上过正规学校,但万物都是她学习的对象;她懂得,春晚不断转圈代表的不仅是时间,也是生命。她出名很早却很淡定,她是云南新生力量的代表。

  小彩旗表示,春晚上一炮而红对于她生活的最大影响就是走在街上认识她的人多了。此外,她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变,她仍然有很多时间来看书,看电影,练习舞蹈。“我只是90后中的一员,并不能代表什么,我还是希望把更多时间用在学习上。”她说。

  谢樵:

  “我年轻,让我先来

  时光飞逝,谢樵跳下堰塞湖之前的那一回眸,那张英俊坚毅的脸庞,依然历历在目。

  “我年轻,让我先来!”这是谢樵留给我们的最后一句话。2014年8月3日,昭通鲁甸发生6.5级地震。为了救援被堰塞湖围困的群众,24岁的武警战士谢樵光荣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堰塞湖。

  这个年轻的战士,他不是云南人,却将最后的身影留在了这片红土高原。鲁甸抗震救灾成了谢樵生命里的最后时光:在这里,他和战友往返出入山体滑坡道路近40次,沿途疏散救助受困群众30多人。

  崇高的生命注定不平凡,在他年轻生命过往的24个春夏秋冬里,谢樵的事迹同样感动着身边的人。

  在训练中,谢樵对战友的关怀无微不至。士官学校谢樵曾经的教导员彭艳记得,一次越野长跑时,有位同学受了伤,落在了队伍后面。谢樵看到,赶紧跑回去,将其背到了卫生院。在这位同学康复的日子里,他又主动承担起了护理和补课的任务。

  把帮助别人当作快乐和使命,谢樵没有停止过。就在牺牲前几个小时,在去光明村救援的路上,看到有位老太太小腿被滚落的山石砸伤,坐在路边呻吟。陈本善看过伤势,随口说了几味草药,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谢樵已经蹿上山坡,快速采回草药,用石块捣碎,再用纱布绷带裹到老人腿上。

  徐和平:

  群众心中的“救灾天使

  因为常年应对突发事件救援,家人调侃她是“搜救犬”,同事说她是“救灾专业户”,分管应急救援的领导亲切地称她为云南的“救灾天使”……她就是现任云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巡视员的徐和平。

  去年鲁甸地震时,由于道路阻断,她只能冒着滑坡、余震和滚石,徒步进入震区。尽管膝关节不好,爬坡上坎吃力,她硬是一路急行3小时到达震中。

  去年8月3日晚12点,云南鲁甸龙头山灰街子的雨越下越大,一身卫生应急服的徐和平打着伞正在安置点里忙着做记录。当夜为避雨,她和各路先期到达震中的同志在已经开裂的教学楼里待了一夜。

  59岁的徐和平,担任主任医师、中国医学救援协会理事、云南省卫计委巡视员……一连串的身份,对她而言意味着更多的责任。

  国庆假期的大多数时间,她仍在鲁甸堰塞湖一线坚守,指导卫生防疫工作。突如其来的景谷地震,记者又在震区碰见了她。

  宁洱、汶川、玉树、鲁甸……从2007年以来发生的大地震,她几乎未落下一个;昆明暴恐、曲靖矿难、边境登革热疫情防控、景谷地震……云南省内突发事件第一批赶到现场的总有她。“突发事件讲究第一时间,一分一秒对救援工作都非常重要。”徐和平说。

  包琼:

  “此生愿为云南人”的美籍教师

  从1985年起,包琼便以英语老师的身份,开始了在中国长达29年的从教之路。

  2009年,她开始在云南师范大学建立包琼书屋,经过6年的发展,包琼书屋现已有11800余册外文书籍。2014年,玉溪华宁一中成立了第一个针对中学生的“包琼书屋”。

  包琼说,书能影响人生,可以带给人们不同领域的知识,帮助发展想象力,它还可以使人们进入另一个世界,尤其是当你的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时候,它会在品质上给人很好的引导。

  “我的梦想就是在云南的中小学建立英文图书馆,改善孩子们的阅读条件。”包琼说,实现这个梦想需要很长时间,也有很多困难,但她会坚持去做。

  包琼带着爱来云南,把爱留在了云南,把爱倾注给了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感觉我就是做着生来该做的事情。”包琼告诉记者,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课堂上和学生配合得十分默契的时候,就是看着学生学习、成长、改变的时候。 她说,希望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健康发展,这也是她的一个中国梦。

  “爱是没有国界的!她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中国学生,在学生们心里她像一个大姐姐,也如同一个温柔的母亲,学生都尊敬她、热爱她。”颁奖词给予他这样的赞誉。

  徐建德:

  他是艺术的“独行侠

  去年8月,徐建德的特立独行被推到了一个高峰——“艺术的独行侠·徐建德意念画资产包上市”已经进入实际操作,这在中国,到目前为止是唯一。

  在云南乃至中国画坛,徐建德绝对是独特的。他的一言一行都引发着人们极大的关注:有赞美,也有质疑,还有不以为然。“艺术只能攀缘自己的高峰,若不能鹤立鸡群,便鸡离鹤群吧,这是我的创作理念。”面对这一切,他如是说。

  他以小学文化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办了全国理工类大学中第一个美术专业;17岁那年,他受了重伤,在没有任何医治的情况下昏迷了7天7夜却没死,根据重伤时的记忆,用回忆性幻觉造型,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画派——意念画,建立了与灵魂世界的交流;在美国举办画展时,好莱坞市长赠送了他一把好莱坞金钥匙;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心理学、论文式的小说——《情感的癌细胞》;他还常常开着他那辆用一幅画换来的悍马车,专挑无人的地方行走,他说喜欢走错路的感觉。

  “它使人不解,又使人倾倒;使人反感,又使人受到启发;使人伤心,又使人快乐。”这是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新建筑群落建成后,有人发出的评论,而这,仿佛也是为徐建德写的。

  刘文萍:

  捐出器官“用爱让生命延续

  2014年10月23日17:10,官渡区第一中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刘文萍倒在了讲台旁,昏倒在了学生的肩上。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后,她的父亲及女儿代表亲属,签下了同意无偿捐献器官申请书。

  捐献手术开始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举行了一场遗体告别仪式,官渡区第一中学100多名学生、家长以及教职员工在此与刘文萍老师悲痛告别。根据其生前愿望,捐献出两个肾脏、心脏、肺、肝和两个角膜等器官。

  工作生活中,刘文萍也是个有爱的人。“刘老师非常和蔼、非常温柔,对我们每个人都很好。”“她就像一个妈妈,不管哪个方面有问题都会帮助我们。”“刘老师特别负责,上课也很注重方法。”……谈到刘文萍,她的学生们都有说不完的话。“她一直用心诠释着教师这个美好职业。”同事们这样评价她。

  “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决定它的宽度 ,这是妈妈最喜欢的一句话。虽然您不曾知生命之旅就这样结束,但当那一刻来临,您却留下了鲜花一簇,那是您身体绽放的玫瑰,那是您对这个世界献出的最后礼物!”王奕程说。

  肉体已逝,精神永存,她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大爱无疆。

  解培惠:

  他被称为“中国的辣木之父

  解培惠退休后,并没有就此闲下来。而是重操旧业,从印度引种各种热带植物。

  尽管体重不足50公斤,身体并不好,连腰都弯不下来。但他还是坚持亲自试种,引进了在中国濒临灭绝的檀香木,以及辣木等珍稀植物。

  “热带植物就是珍稀宝贝。” 解培惠像热爱热带植物一样热爱着云南,他一心要为云南这块宝地添彩,一直没停下脚步。

  为了解干热河谷的气候,1998年,63岁的解培惠自费花了8个月时间徒步对金沙江沿岸进行考察。一个人以丽江为起点,走到四川宜宾,从西到东绵延2000多公里山路,足迹遍布永胜、华坪、永仁、巧家……他一边走一边推广热带作物,帮助沿途农民解决种植困难。

  8个月的风餐露宿,即便是强壮的年轻人也绝不轻松,更别说一个年过6旬的老人。但解培惠觉得很值,这次考察,更加坚定了他在金沙江干热河谷搞热带作物推广的信心。他说:“通过对温度、雨量、日照、土质、土壤等资料的收集,证明从金沙江地区到岭南可以发展很多热带作物。

  他热爱云南,他将众多珍贵的热带植物引入云南种植,几十年都未停歇,他以一己之力,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他被誉为“中国的辣木之父”。

  段瑞秋:

  “女殇》" >我以我心写《女殇》”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段瑞秋《女殇》新书首发日。这是一本为中国最后27位活着的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留存证言的书籍。

  这本书凝聚着段瑞秋太多的心血,从云南中缅边境的畹町,到黑龙江中俄边境的东宁;从海南保亭县叫什齐的苗族山寨,到山西盂县叫七东的乡村窑洞,她先后找到了27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进行深入访问,历时800多天。

  2012年3月初,腾冲“滇西抗战博物馆”馆长段生馗关于慰安妇真相的介绍,让段瑞秋惊诧不已,也从此开始了她关于慰安妇的写作。后来,她重返腾冲,寻访了当年的慰安所董家沟28号,写了3万字在《中国作家》上发表。

  后来,她打听到20多位还在世的受害老人,从此,段瑞秋开始了她的寻访之路,从广西到海南到南京到武汉到山西再到黑龙江,往返飞来飞去,未敢放慢脚步。

  “她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历史的使命,她用坚毅和执着还原历史的真相。她不仅仅是在为中国慰安妇讨还公道,更是为整个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规则寻求支撑的力量,告诉世界该如何面对伤害,面对耻辱,面对谎言,面对罪恶,为人类继承和延续历史提供了注脚。”这是对她的肯定,更是褒奖。(记者 尹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