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云南人怎样走山东?

26.05.2016  12:03

600年前的云南是什么样子?在正史或野史的记载中,云南被称作蛮夷。而就算是这片蛮荒之地,依然走出了无数汉子,他们远赴他乡,为国征战,或为国捐躯,或举家迁往异地,可是,无论隔山隔海,后人依旧牵念的是远隔万里的祖籍——云南。

云南自古“没有汉人”?

古时,被称作蛮夷的云南,普遍认为全部是一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根本没有汉民族聚居。在我们的采访过程中发现,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持有这样的观点。以至山东各地祖籍上所写的迁自云南、小云南,最终被认为在山西。

那么,真的云南自古就没有汉人吗?

这个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云南省人大原副主任、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吴光范是不同意这一观点的。他考证,早在战国、秦汉以来,对云南用兵、屯垦、戍边、充军、经商、逃难、自迁、有组织的迁移等,入滇的外来汉人不少。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若等攻取巴蜀黔后,任张若为蜀中太守。张若在任时,曾组织陇西(今甘肃东部陇西县一带)万户居民南迁四川、云南一带。

而众所周知的是,古滇国的开创者、战国末期庄蹻入滇,带来上万的楚国军人。秦开五尺道,中原商贾入境经商。汉武帝开西南夷,迁吕不韦子孙至今保山市隆阳区一带,建不韦县。三国时诸葛亮征南,率大批川陕军民入滇。唐代鲜于仲通、李宓先后领军20万南征,战败后多数军人留下。元代忽必烈征云南,大批汉族随军入境。元朝在中庆路(今昆明)等滇中地区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入滇汉人不少。

明代是大量汉人入滇最多的时代。明初,傅友德、沐英、蓝玉领军30万征云南;明代王骥三征麓川,都有大批汉族军人留守,同时“调北填南”,即将江南大批汉族人民迁徙入滇。清代,随着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传入云南,入境汉民更多,如道光《威远厅志》载:“云南地方辽阔,深山密箐未经开发之区,多有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穷民往搭寮棚居住,砍树烧山,艺种苞谷之类。此类流民,于开化、广南、普洱三府为最多。

因此,吴光范认为,有人怀疑云南历史上只有少数民族,没有汉人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东北族谱专家张永华先生说:“居住在云南的不完全是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人口迁徙最为频繁、族群活动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进入云南的汉人移民和当地土著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互相融合。实际上当地的土人(后来成为少数民族的人)的基因已经起了变化,当他们其中的某些人外迁到汉人居住的区域时,自然就‘入乡随俗’而成为汉人了。另外,除了自然的迁徙移民外,还有军队的征战、调防等来到云贵川的汉人。

没有在云南驿大量屯兵?

云南驿在昆明以西260公里处,是一个只有一两户人家的小镇,暮春的早上,云南驿几乎没有什么人,有些冷落和萧条。而就在几百年前,这里应该是人声喧嚣、战马嘶鸣吧!

云南驿的得名,据史料载,它于公元前109年作为云南的治所所在地进入西汉的版图.是汉代云南县和魏晋云南郡的故地。因元明清三代设置而得名。据说也是最早叫云南的地方。云南驿扼滇西门户西临大理,北达成都,东联昆明,南走夷方,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这里也成了一个屯兵之地。

吴光范认为“小云南”就在今天的云南祥云,有人对“小云南”在祥云的置疑:“经查明朝军事编制,当时并没有在云南驿大量屯兵,而在周围的州县却设有大理卫、楚雄卫、景东卫、姚安千户所、永平千户所等”。

吴光范认为,这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祥云县地名志》《序言》记载:“书中还列举了刘厂、程官厂、任官厂、袁章厂等,均为明初征滇的军官在此屯田后,又开办炼铜作坊”;书中还载有前所区、前所、于官屯、刘官屯、上营、大营、刘营、小马军、周官 、将军第、高官铺、营盘山等6所、4屯、21营等明初大量屯垦地名,如刘厂乡中右所,“明代在此设卫所,以方位得名。”祥城乡高伍屯,下庄乡梁营,“明代高姓带领军队在此屯田,故名。”“明代南京籍人梁姓随军征滇,在此扎营,故名。”前所乡高官铺,“明代高姓为官在此守驿站,故名。

祥云县地名志》中,明代军屯大者为卫(每卫约五千六百人),中者为所(每所约1120人),小者百户所(112人),百户所下设二个总旗、十个小旗,“大小连比以成军”,以上述记载计算,仅军屯就不下万人,还有民屯,如刘官屯,“明代刘姓进士在此建村屯田,故名。”屯垦军民就更多了。

因而,吴光范认为,“没有在云南驿大量屯兵”之说是与事实不符的;同时由前所乡高官铺也可看出,明初军屯时,对云南驿此“小云南”人迁徙交通驿站十分重视,派有高姓军官在此守驿站。

云南人也闯关东?

盛世修谱。在我们的采访中也发现,东北的一些地区,许多人都称自己的祖籍在云南。甚至近年来许多东北人沿着寻亲路线先到了山东,最终到了云南去寻亲。

其实,如果山东人的祖籍追溯到云南,那么云南人闯关东并不难理解。当然,在一些学者或史料中也有记载,云南人直接去了东北。

吴光范对云南“小云南”人一闯胶东,二闯关东的原因,有他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由于山东防倭战争需要,调云南屯军赴山东加强防卫。尤中著《中华民族发展史》载:日本战国群雄经过近百年的战争,到16世纪末期,丰臣秀吉陆续削平了其他封建诸侯,统一了日本。“明朝初年以来,部分日本人即流动劫掠于从东北到南方的沿海地带,‘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被称为‘倭寇’。”(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第135页)。

民国版《莱阳县志》大事亦载:“洪武六年,夏,六月,倭寇掠沿海,莱阳、即墨居民多被害,诏近海诸卫分兵讨之。七年,夏,六月,倭寇滨海州县,遣莱州同知赵秩往谕之。”“(英宗正统)十三年,永康侯徐安,备倭山东。”“(世宗嘉靖)四十一年,设防卫于登州。”

其次,就在明洪武年间,出现了山东灾荒,难以生存。民国版《莱阳县志》大事记载明清大灾饥馑达37处,如:“(明洪武)二十年,十二月,赈登、莱饥。”“二十四年,山东蝗,大饥。”“惠帝建文元年,登州各县蝗。”“(建文)八年,登州各县春正月至夏六月,疫死者,六千余人。”“(建文)十八年,登州大饥。”上述大饥、人相食、死者载道,说明明代山东灾荒之惨烈,“‘小云南’人,经由万里迁徙,到了胶东,守护疆土,迄于明清,灾荒肆虐,九死一生,幸存者不得不冒死北上,与胶东居民一道,再闯关东。”

到了清代,则出现了遣戍移民。据吴光范考证,顺治十六年(1649年),平定云贵后,将明军俘虏,悉拨东北官庄为农。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康熙平定吴三桂、吴世璠叛乱后,将其残部遣垦关东。“(吴)三桂藩属五十三佐领,绿旗兵万有二千,丁口计数万,是三藩并建之始。三藩中(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尤中《中华民族发展史》第826页)。三藩并建之始,丁口即有数万,后经吴三桂不断扩充,故被遣垦关东的兵丁当超过数万之众。

东北地方史稿》载:“云贵人民之移居东北从历史上考察当来自两个时期,其一,顺治年间平定云贵,吴三桂镇该地,清师凯旋带回之俘虏,皆成贵族家丁,拨给东省官庄为农;其二,在康熙时削平三藩,把平定云贵的吴三桂旧部俘虏带来,编入东北庄户之例,遂成辽沈一带旧户。

满族研究》1999年第一期载夏树藩先生的《试论历史上的‘小云南’与‘小云南’人》说:平定“三藩之乱”后,其残部由云南拨发山西;二是吴三桂余部直遣山东聚居。《沈阳回族》载:康熙将三藩余部发遣至东北各地充当台丁、站丁或官庄壮丁,人数较多的戍边站为嫩江东部垦区的多耐站,人数达5000人左右,他们的后裔至今仍然承认自己祖先是吴三桂部下,从云南移至黑龙江。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等记载可知,吴三桂部卒移入东三省者不在少数,仅《奉天通志》所载,即有“八百八十四户”。另有参加平定三藩之乱的云南本地有功民勇亦有调东北者。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杨氏家谱》载,头辈祖先场虎山本籍小云南人氏,因吴三桂叛乱,“天 朝兵不敷应用,奉旨挑选到小云南民勇护征”,“平服(后)回京时,康熙爷大喜,因民兵出力有功,遂出旨愿挑选民兵带领进京入册当兵,恩施钱粮。维时祖上杨虎山因云南人稠地窄,过度艰难,情愿随龙入旗,进京入册当兵,希图吃粮养家,故此携眷赴京当兵吃粮。杨虎山在京当兵多年……后于康熙二十六年由京拨兵到岫岩养马当兵。” 另外也有史料载,清政府奖励招募到东北垦荒。

云南人如何去山东?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当我们从云南到山东,只需要几小时或十几小时的路程。而在600年前的明初,云南人是怎样万里迁徙,跨越山海来到了胶东半岛?吴光范对这一迁徙路线作了非常详尽的考证。

云南到山东:

1、(明)云南祥云(小云南)南下元江→ 红河→越南(交趾)北部→泛海山东半岛(民籍)。如诸多家谱“云南交趾国”的记载。

2、(明)云南祥云(小云南)北上→长江→山东半岛(民籍)。如《张氏谱册》序二记载:“吾张氏当闻之先祖,本贯在小云南,住址无可详考。兄弟四人,盖因洪武年间荒岁频仍,流寇侵摄,天人交迫,存济维艰,不得已宗长常山、宗次双山、宗三三山、宗四单山兄弟四人,同心往山东,路过长江,失去单山无所寻找。三人至山东登州府蓬莱县县城内七甲八社九兰住”。《张氏谱册》 所记常山、双山、三山、单山张氏四兄弟,他们很可能是知道县内曾有迁山东者生存环境比本地好,才“同心往山东”的。查明代建置,其路线从云南县出发,北行“经长江”到山东,可经姚州(大姚、姚安)或经元谋、永仁过金沙江——长江或经滇东北乌蒙府、叙州(古僰道县,今宜宾县)“经长江”北上。

3、(明)云南祥云(小云南)随军屯北上→过长江,北上山东半岛(军籍)。如东北诸多家谱“山东小云南”的记载。

4、(明)云南祥云(小云南)北上→过长江→山西洪桐等地→山东半岛(民籍)。如东北诸多家谱“山西小云南”的记载。

5、(清)山东半岛(小云南后代)→ 移民(逃荒)辽东半岛→ 东北。

山东到东北:

1、(清)云南祥云(小云南) 陸路→ 过长江→到山东→东北→辽东半岛。辽阳县吉洞乡高氏后代高德爽先生珍藏《高氏宗族亲谱册》手抄本,已有六一七十年。“谱册”序文载:“闻祖上传谕,我高氏门中本贯云南,耕读为业,时当明崇贞壬午(1642)年遍地逆贼猖狂,见他处犹轻,云南为甚,我祖在于境内,始避难于山东,住足高家庄,系登州蓬莱所属,仍习旧业”。

2、(清)云南祥云(小云南)南下元江→ 红河→越南北部→泛海辽东半岛(民籍)。如《赵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高祖自云南交趾国迁至诸城尧沟定居”。

3、已迁山东的“小云南”人走海路者以登州府民为主,由蓬莱起航,在青泥洼(今属大连)、牛庄(今属海城)、花园口(今属庄河)登陆,进入辽东。

4、已迁山东的“小云南”人走陆路者,从山东西部,出山海关,进入辽西。

由云南直接到东北:

1、顺治十六年(1649年),平定云贵后,将明军俘虏,悉拨东北官庄为农。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康熙平定吴三桂、吴世璠叛乱后,将其残部遣垦关东。

2、参加平定三藩之乱的云南本地有功民勇调东北者。如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杨氏家谱》所载。

3、清政府奖励招募垦荒而自迁。云南人进入东北垦荒。

春城晚报 记者 邓建华 程权 刘普礼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
云南高铁旅游城市联盟成立
楚雄、大理、红河、昆明、丽江、曲靖、文山、玉溪8个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