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600平米故都现大型建筑基址 金刚城布局日益清晰

26.05.2015  12:32

 600平米南诏故都发现大型建筑基址

    三足釜

    

卵石铺垫的基址柱础

    继今年1月在太和城发现多处古建筑基址后,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大理市文物管理所共同参与的考古调查勘探,近日再次发现一座大型建筑基址。也由此进一步揭开了这座千年古城的神秘面纱。

    南诏太和城遗址位于大理古城南7.5公里,苍山佛顶峰麓、太和村一带。太和城原为河蛮所建立的城邑。唐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南诏王皮罗阁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攻占太和城。公元739年以太和城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直到唐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南诏王异牟寻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西)止,历时40年,太和城是南诏政权建立的第一座都城。山顶有金刚城,现建有鹤顶寺。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发现1

    42个方形柱础用卵石铺垫平整

    这次发现的大型建筑基址,位于太和城西北部,坐落于凤阳邑村西山脚平地。工作人员在探沟清理时发现了柱础,续而采用钻探的方式确定了其余柱础的分布位置。

    该建筑基址平面形状略呈方形,由42个方形柱础组成。柱础边长0.8米,采用卵石铺垫平整,石缝中填土坚硬。建筑座向为西南至东北向。西北至东南向上每排有柱础6个,柱础间距5米,面阔5间共长25米;由东北往西南向延伸出7排,每排间距4米,进深6间共宽24米。该建筑面积约600平米,其功用性质尚无法判定。

    新发现2

    220米长防御石墙防御极为严密

    在方形建筑基址南侧约100米处,勘探发现一道宽大的石墙基,编号10号墙基。该墙基宽2~3.2米,残存高度在0.4~1.5米之间,基本埋没于地下,垒砌规整,局部采用较大的石块垒砌,较大的石块多垒砌于西北侧地势较低处。

    该墙从山脚处往缓坡延伸,为西南东北走向,基本与外城北城墙平行,目前可确认长度为220米。该墙基宽度大、延伸长,应为太和城外城内的另一道防御墙或隔墙,反映了太和城防御体系极为严密。

    新发现3

    部分支钉及窑壁残片为此处独有

    在10号墙基南侧,发现一座较为简易的房基,编号8号房址。8号房址在房基范围内铺垫有一层石块,石缝间填土极为坚硬。在铺石地面边缘发现有大小不一的柱洞,排列不甚规整。推测8号房址应为简易建筑。

    在8号房址周围区域勘探发现了部分支钉、窑壁残片等物,这些遗物在其他区域从未发现。综合以上因素考虑,该区域极有可能为作坊区,而8号房址极有可能为作坊建筑。窑壁残片等遗物的发现,为下一步寻找作坊遗迹提供了重要线索。该区域还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圆饼形陶片、瓦片及石片,直径在5~8厘米之间,其功用尚不清楚。

    新发现4

    部分明清遗存及春秋战国时红衣陶

    太和城遗址中德化碑以西区域除发现建筑基址外,在后续勘探中还发现了石柱坑、石铺道路、铺石遗迹、夯土面等相关遗迹。

    在德化碑以北至葶溟溪的范围内,发现了部分明清以来的遗存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红衣陶遗存,南诏时期遗存仅发现1座瓮棺葬(以瓮、盆为葬具,常用来埋葬幼儿和少年)及部分陶片瓦片等。春秋战国时期遗迹主要有灰坑、柱洞,遗物出土有大量红衣陶片及石网坠、石箭镞等。

    还原

    金刚城布局日益清晰

    西高东低呈4级台阶东侧第一台阶为瓮城

    随着发掘工作的推进,太和城内金刚城的结构布局也日益清晰。

    金刚城位于佛顶峰余脉核桃山山顶,为太和城地势最高处。金刚城西高东低,略呈4级台阶状。最东侧第一台阶为瓮城(为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护门小城)。除瓮城外,还有两道较薄的城墙依自然地势将金刚城进一步划分为3部分。地势最高的西侧第四台阶上发现有密集的建筑基础,建筑基础均采用石块铺砌。第二、第三台阶上探明的建筑遗迹较少,发现有部分灰坑及砖瓦堆积等。瓮城东部有缺口为城门,进入瓮城后通过台阶进入第二台阶。采用过道穿过第二台阶进入第三台阶。除瓮城城门外,金刚城南侧亦有便门通入山林。其余各区域间的城门道路尚未确定。金刚城共探明大小不一的建筑基础10处、砖瓦堆积范围7处、石块堆积范围5处、较大的灰坑及灰沟9处。(记者 杨质高)

编辑:廖拓溪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