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平: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
03.02.2016 15:56
本文来源: 发改委
云南省扶贫办主任李新平近日接受新华网专访时介绍,“十二五”以来,云南全省累计投入省级以上财政专项资金244.3亿元;累计投入行业责任部门片区实施规划项目资金10894.55亿元;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定点扶贫、上海对口帮扶、社会组织、外资扶贫资金72.15亿元,重点实施了238个整乡推进和2800个行政村、15619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85.9万人;安居工程惠及14.6万户,易地扶贫搬迁6.07万户、28.46万人;181座“溜索改桥”项目基本完成。 “云南省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高端谋划,高位推进。”李新平表示,通过5年的努力,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有效突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为云南省全面转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阶段,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超常规施策“啃硬骨头”
云南有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88个贫困县,数量居全国第1位;2014年底仍有574万贫困人口,居全国第2位;贫困发生率为15.49%,比全国高一倍多;全省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6314元,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85%、全国平均水平的64%。
“现在剩余的贫困人口都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任务十分艰巨。”李新平表示,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也必须是政策措施最超常的省份。
他介绍,云南省正从政策体系、建档立卡、找准致贫原因、精准脱贫、开展“挂包帮”“转走访”、扶贫资金投入、组织领导等方面超常规施策“啃硬骨头”,计划用6年时间,紧扣脱贫、摘帽、增收3个主要目标,推动6个到村到户,实施8大工程,健全投入增长、项目资金整合使用管理、“三位一体”大扶贫、考核退出激励约束、“挂包帮”驻村帮扶、信息化动态管理6项体制机制保障,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聚焦建档立卡574万贫困人口,着力实施产业扶持、安居建设、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能力素质提升、金融支持6个到村到户和发展生产、加强转移就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发展教育、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资产收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托底等8项精准脱贫措施;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开展西盟孟连两县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编制实施昭通市“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
此外,云南全面建立了扶贫攻坚“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长效机制,扎实开展“转作风走基层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组织17551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57万名干部职工开展“挂包帮”定点扶贫;选派了20324名干部、组建驻村扶贫工作队6081支;首轮遍访于2015年8月21日启动,同年10月31日全面完成,全省62万人次深入挂包点走访调研。
“要发挥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全面释放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活力和动力。”李新平介绍,2016年,省级部门公用经费要压缩10%,全部用作扶贫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比2015年将增加1倍以上,达到30亿元以上,并逐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各州(市)、县(市、区)财政和对口帮扶单位按此原则增加投入。同时,大幅增加扶贫贷款规模;加大行业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明确涉农资金用于脱贫攻坚的比例;积极协调争取中央定点帮扶单位和片区联系单位以及上海对口帮扶更大力度的支持。
易地扶贫搬迁“拔穷根”
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云南省始终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十二五”期间,对6.07万户28.46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善了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
李新平介绍,云南省抓住中央全面加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重大机遇,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云南实施“五个一批”的第一战,主要针对居住在生存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受地质灾害威胁、发展条件严重制约地方的4类贫困人口,决定2016—2018年先用3年时间,投入600亿元,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0万户、100万人、建设3000个安置新村的“36313”目标任务。
为此,云南省组织编制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抓好搬迁安置点选址和村寨布局规划,安置点选址避开地震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点和行洪通道;向旅游交通环线、产业聚集区、工贸旅游园区、县城规划区、乡集镇、中心村“六靠拢”,为搬迁后的发展创造条件。优化搬迁村寨详规和民居设计,配套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同步推进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劳务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生活有改善、发展有前景,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此外,对搬迁贫困户提供不低于4万元的补助、非贫困户提供不低于1.2万元的补助;对有贷款意愿的搬迁农户提供不低于6万元的住房建设转贷资金;对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户均5万元的贷款资金。同时,各级财政对贷款给予一定期限的贴息。
“各地按照统一部署,抓紧搭建项目承贷公司,及时衔接农发行取得贷款。”李新平介绍,目前省级融资平台公司已经组建完成,有120个县(市、区)已经建立了承贷公司。截至去年底,省农发行已审批贷款金额736.94亿元,投放贷款218.55亿元、占全国农发行系统专项贷款投放总额的27.22%。
据介绍,到去年底,全省16个州(市)已启动了304个搬迁村寨示范点建设,惠及2.6万户10万人,规划投资61.2亿元。
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
“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脱贫发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全国脱贫攻坚全局中定位特殊、意义重大。”李新平说。
云南有少数民族贫困人口249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43.41%;15个特有少数民族有贫困人口191.8万人;9个“直过民族”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97万户、贫困人口66.72万人。
李新平介绍,云南省长期以来采取一山一策、一族一策、一族多策、整乡整村推进等扶持措施,先后对苦聪人、莽人、克木人,僰人、勒墨人、山瑶和独龙族、德昂族等进行了重点帮扶,开展了“两山”(基诺山乡、布朗山乡)扶贫攻坚。特别是2010年以来,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尤其是实施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行动,有力推动了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以来,云南省共投入各项扶持资金161亿元,系统连片地实施了一批基础设施、特色产业和社会事业等发展项目。到2015年底,人口较少民族聚居的395个建制村通公路率达100%,通电率达100%,通广播电视率达99.3%,100%通电话;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34元,比2005年的884元增加了4250元。
扶贫攻坚成效显著,但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 部分群众脱贫任务依然十分繁重。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要求,云南省在持续发力:
编制实施了《施甸县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脱贫发展规划(2015年10月—2018年10月)》,规划投资12.51亿元;编制实施了《德宏州阿昌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脱贫发展规划(2015年8月—2018年8月)》,规划投资11.8亿元;启动实施西盟孟连两县边境民族特困地区农村安居工程建设,计划从2015—2017年,整合投入各类资金29.5亿元,在西盟孟连两县共实施2.2万户危房改造和1万余人的易地搬迁;积极协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初步计划投入30亿元,对云南3个以上直过或人口较少民族共计10万人以上实施集团帮扶。
李新平表示,下一步将编制《全面打赢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的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各个民族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脱贫摘帽的时间表、路线图;按照到村到户、精准施策的要求,加快制定素质能力提升、劳务输出、易地搬迁动、安居工程、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改善等6个行动计划。(完)
新华网 附件:
本文来源: 发改委
03.02.2016 15:56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