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禄丰县一平浪镇搭建两个平台促进“非遗”文化展新姿遗”文化展新姿

15.12.2014  17:22

近年来,云南楚雄州禄丰县一平浪镇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搭建两个保护平台,在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迈出了新的步伐。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一平浪镇结合正在开展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从文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文化价值,做到合理、有度、可持续利用。

(一)建立非遗数据库,夯实“非遗”保护平台

按照“不漏一个村组和一个线索;不漏一个非遗项目和一个传承艺人”的要求,在全镇2004年开展“非遗”普查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在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同时,全镇同期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查、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配合县级相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员深入全镇14个村委会、90余个自然村,对全镇民间歌舞、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手工技艺、祭祀礼俗、传统体育等6大类“非遗”项目进行普查和复查,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数据库,先后征集到4类计12件“非遗”实物,进行整理分类并配以视频、图片和文字说明,完成“非遗”5个项目和11个“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建立“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访制度。对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进行定期走访了解,协助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并于每年春节开展慰问活动。目前,已有中兴井、杞栽传统龙狮,杞栽彝族歌舞之乡等3个项目及张培声、段保德、毕进玉4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县级“非遗”保护名录,元永井英歌哨苗族传统织布技艺1个项目及一平浪苗族文献资料保存者张志辉1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列入州级“非遗”保护名录,为全镇“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做好内外宣传,构筑“非遗”演展平台

利用每年春节、元宵节、花山节、火把节等传统民族节日,开展“非遗”项目表演、宣传和展示。办好一串节,打好“表演牌”: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一平浪镇结合实际,对内积极组织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对外积极组织民间优秀节目“走出去”开展展演,打响“非遗”品牌。

每年春节期间,正月初十,组织横沟村委会新街子举办万人“万噜解”民族文化节;正月初一至十三,组织中兴井村开展千人传统龙灯拜年活动,组织杞栽村开展传统狮灯庆祝活动。2014年,中兴井村还组织了全国龙狮大联动云南楚雄分会场中兴井舞龙大会,并于同年2月和7月,分别组织到禄丰县城进行了2次展演活动,提高了群众参与“非遗”龙狮活动的热情,增强了保护意识。每年农历八月三十日,在元永井村委会英歌哨,举办了千人盛会——芦山苗族纺织文化节,将苗族传统纺织工艺以赋以文化的内涵全面展现。建立小基地,开好“展示课”:一平浪镇把“非遗”文化的发掘展示与发挥对青少年和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作用和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有代表性的“非遗”元素,努力形成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一是投资10万元,在镇综合文化站高标准建成并提升改造“非遗”文化展示厅三间,展出全镇汉、彝、苗、傈僳等“非遗”项目民族服饰、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生产生活图片、实物等70余件,全方位诠释了一平浪“非遗”文化。二是投资6万元,在元永井村委会英歌哨,建立了苗族传统纺织工艺展室,将苗族最原始、最传统的种绩麻纺纱织布工艺流程进行全程展示。三是投资30万元,建设中兴井村委会龙灯文化传承保护传习所,包括龙灯“非遗”文化展示、培训馆1间,传习活动训练场1个,男、女传统龙灯和洞经表演队3支。同时,加强培训工作,举办了3期120余人技艺传承培训班,邀请表演艺术专家、老师以及代表性传承人到实地进行讲解和理论授课,让“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有载体、有阵地、有形式和有内容,实现了传承后继有人。

一平浪镇通过实施有效的普查、保护、传承和发展等工作,使全镇古老的“非遗”文化又展现出勃勃生机。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云南省文化厅 发布人:53000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