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扶出实招 脱贫有门路

22.02.2019  14:21

  记者 李树芬 文/图

  本期观察

  还没过完年,泸西县宏升公司的蔬菜冷库前已经车水马龙,一筐筐新鲜蔬菜即将运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按照订单,2018年我把番茄种植面积扩大到9亩,收入四五万元,终于摆脱了贫困。”林益村农民王中云一边整理番茄一边兴奋地说。如今,全村13户贫困户靠种植蔬菜顺利脱贫,收入更是翻了好几番。

  “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产业是农村发展的根基,也是贫困户脱贫的依托。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用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大力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地提升了贫困区域造血功能,切实让广大贫困人口受益于产业发展。

  选准6大产业 为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奠定基础

  山路一弯连着一弯,从绿春县城出发乘车3个多小时到达大黑山镇,记者一行稍事休息继续赶路,一个多小时后才到达嘎处村委会阿六寨村民小组,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深度贫困地区的艰难可见一斑。“种啥才能赚钱?”这是村民李合斗最愁的事,“世世代代种包谷,哪能脱贫。

  目前,红河州还有红河、元阳、金平、绿春4个深度贫困县。2017年末,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居全省第二位,贫困发生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看,这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字号多,深加工少,产业普遍散、小、弱,许多贫困村更是无产业、无新型主体,产业带动力小,发展困难。

  “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脱贫的长远之计和根本之策来抓。”2018年1月20日,红河州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以及产业扶贫覆盖到户、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精准脱贫3个方案,提出到2020年,培育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村有支柱产业、户有增收项目、人有脱贫门路,确保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一系列规划部署、扶持政策搭起了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的“四梁八柱”,顶层设计之下,是科学精准的路线图。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红河州确立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以北部国家级百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综合开发、红河谷经济开发开放带“三大板块”建设为载体,实施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融合化发展、品牌化打造,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为贫困人口高质量脱贫奠定基础。

  如今,李合斗在挂联部门帮扶下,将原来的包谷地改种山核桃,初期挂果就获得好收成,摘掉了贫困帽。看着李合斗鼓起了腰包,观望的村民动心了,找他的电话一个接一个。他说:“目前全镇已经有3000多亩种植基地,原来的荒山坡成了我们致富的‘聚宝盆’。

  全州97%贫困人口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

  在贫困地区发展扶贫产业,常常会遇到预想不到的困难:对象难瞄准、项目难见效、风险难防范、资金难保障。“扶贫产业的生命力来自产业效率,高效的农业产业需要市场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带动意愿足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州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

  红河州先后引进广东温氏、深圳果菜公司、正大集团、浙江海亮、陕西海升、汇源集团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和源农业、乍甸乳业、云河药业、吉成园林等一批本土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州拥有农业龙头企业380户,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84个、家庭农场215个,做到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支撑。

  扶贫产业成长壮大,需要金融活水“滴灌”。2018年,州级财政安排3500万元用于奖励扶贫带贫的龙头企业,做到扶持政策围着项目帮、跟着龙头走,最大限度鼓励支持有意愿、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

  把贫困户精准受益作为扶持主体发展的前置条件,13个县市建立不低于1000万元的产业基金,严格落实带贫奖补政策,对带贫成效明显的主体优先给予财政资金支持、优先安排产业扶贫项目、优先推荐认定州级以上龙头企业。

  目前,全州已累计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产业基地24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67个,发展水果243万亩、蔬菜216万亩、花卉园艺28万亩、梯田红米18万亩、中药材115万亩,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州扶贫产业共覆盖贫困户20.7万户、88.9万人,分别占总数的96.50%、97.13%。各类产业有效地提升了贫困区域造血功能,切实让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个个以市场为导向的致富产业,带动群众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为贫困人口走出贫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云南(红河)现代花卉产业园先后引进23家花卉企业入驻,流转土地3.6万亩,完成投资18.82亿元,带动贫困户2496户8051人实现增收;广东温氏300万头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项目,已建成精准扶贫生猪养殖场9个,直接带动贫困户1702户5947人;在元阳、红河等4个深度贫困县,实施的稻鱼鸭综合种养,亩均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已推广15.56万亩,带动贫困户17962户71336人……产业不同,模式各异,却都指向同一个目标——最大限度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86%贫困户

  开春气温虽低,但泸西县金马镇太平村委会党总支书记赵家模的心里却暖意融融,村里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1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土地折价、现金等方式入股成为社员。一年多时间,服务社实现卖菜收入200余万元,贫困户保底分红收益4.81万元。老赵高兴地说:“在服务社的带动下,群众从观望犹豫转变为积极参与,树立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才是长久之计的思想,有效保障了产业扶贫效果。

  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红河州各县市探索出股份合作、订单帮扶、产业园区带动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模式,为产业扶贫增添了活力。目前,全州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6万户79.6万人加入1655个新型经营主体,分别占全州贫困总户数21.4万户、贫困总人口91.5万人的86%和87%。

  随着扶贫产业逐步发展,红河州进一步重点解决产业发展面临的缺少平台和品牌的问题。云南(红河)花卉、建水脐橙、元阳梯田红米已被列入云南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名单。200家企业304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有机食品生产面积8.2万亩。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云南省著名商标108个、红河州知名商标150个,和源牌石榴、云河牌香蕉获云南省首批“10佳名果”称号,丰岛牌菊花获云南省首批“10佳名花”称号。

  经相关部门认定,2018年,红河州4.1万户、18.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7.7%。州扶贫办负责人表示:“培育扶贫产业是一个长期过程。只有久久为功、卯足劲头,才能让扶贫产业立得住、长得大,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稳定可持续脱贫。

  即时跟评

  打牢基础 产业先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腰杆硬起来了,才是脱贫攻坚战的最终目标。

  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环境有异。近年来,红河州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唤醒了各地发展的主动性,农业农村经济连年迈上新台阶。

  石屏县将财政产业扶贫资金用于支持引导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企业无偿为农户提供种植原料、技术培训并实行订单种植、保底收购;泸西县的8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13177户贫困户全部吸纳入社,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劳务用工等形式,有效带动贫困户拥有稳定的增收渠道;红河县、元阳县整合资金,与温氏集团合作,以“飞地”模式“抱团”建设养殖小区,实现易地建园集中扶贫,项目建成后可分别直接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可以说,哪里产业发展得好,哪里扶贫的效果就突出,哪里贫困群众脱贫的后劲就足。

  让贫困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创新模式又是产业扶贫的关键。红河州采用政府引导、企业经营、农户参与、利益共享的开发模式,因地制宜,让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造血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最终保障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真脱贫、不返贫。

  记者 胡兴萍

绿色扶贫必须产业当先
  经过调研和对省情、林情的深入分析,发改委
青山变“金山“ 果子换”票子”
青山变"金山" 果子换"票子" --云南"绿林业厅
13.11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
  记者 沈迅  蔡侯友  谢毅   2018年,昭通市13.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