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残联:激发创新活力 打造特色亮点

12.12.2019  09:51

创新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市残联以创新、落实为主旋律,聚焦新发展理念,把握时代发展节奏,创新服务模式,以韧的干劲创新,以实的作风干事,着力为全市残疾人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在残疾人就业、托养、体育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新发展,广大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融入感显著提升。

A

精细化”搭建就业平台

残疾人就业服务“换挡升级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对个性化、精准化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在新形势下,如何使残疾人就业服务“换挡升级”?怎样才能让残疾人创业就业更加人性化、效应化?  市残联探索出了精细化服务新路径。

2019年以来,市残联以“完善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提升服务水平”为主线,创新性开展“培训+就业一体化”新模式,以政策带动就业,市场撬动就业,项目扩大就业,就业促进增收,使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和网络化。

今年以来,市残联持续加大残疾人自主创业扶持力度,投入资金119.75万元,帮扶222户残疾人自主创业,一大批残疾人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自食其力的梦想,增强了残疾人的自信心。

为帮助每一个有条件的残疾人实现就业创业梦想,市残联大力开展以“就业帮扶、真情相助”为主题的就业援助活动,先后组织残疾人就业专场招聘会13场,参加招聘用人单位173余家,参加招聘会的残疾人及亲属1753人次,初步达成就业意向近650人次。全市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发展态势,为残疾人平等、共享、充分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受到广大残疾人一致点赞。

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关键是要提高残疾人就业技能,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一年来,市残联根据残疾人个性化需求,健全培训体系,改革培训模式,创新培训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全年投入资金124.6794万元,开展11期培训,培训残疾人483人。

为检验基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能力和就业服务水平,市残联举办了第二届昆明市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竞赛,大赛旨在激励带动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有效开展。

残疾人就业中,盲人就业是重点和难点。而按摩行业是盲人就业的重要渠道。2019年,全市新增30家盲人按摩规范化机构,有效推进了“助盲脱贫”行动快速落实,促进盲人按摩行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全市已有94家盲人按摩机构完成了规范化建设及量化分级评定,呈现出“就业一人、解困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态势,为“助盲脱贫”和解决视力残疾人就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B

打造残疾人托养新模式

2019年托养服务惠及1471名残疾人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或看不到精彩世界,或听不到欢声笑语,或不能独立行走,或智力低下——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是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昆明市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的照护和托养问题,减轻他们的家庭负担,从2017年开始,昆明市残疾人托养项目将不再采取发放现金的方式,而是采取政府购买托养服务的新模式进行。为引导更多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机构、企业和单位参与到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中,市残联创建了昆明市残疾人托养服务网络申报平台,引导机构通过网络申报平台,进行公开申报。

同时,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拟定了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三种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托养项目评审专家库,举行专家评审会。在通过专家评审进入到昆明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库后,要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购买方与承接方签订托养服务合同、履约管理、绩效评价协议等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正式文件;承接方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保障残联部门、服务承接机构与托养对象的合法权益。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开展第三方中期评审,及时引导服务承接机构完善服务内容,项目完成后组织专家委托第三方进行项目的结题验收。

自昆明市全面实行政府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以来,全市每年约130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由专业的托养机构采取集中托养、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三种方式,开展针对性、多样性的服务,政府按每人每

年1500元至3000元的标准补助托养机构。有了政府补贴购买残疾人托养服务,“照顾一个人,致贫一家人,拖累一群人”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建立起“托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的托养格局,为残疾人撑起一片晴空。

据统计,2018年,中央、省级投入补助资金195万元,市级投入资金172万元,共计投入367万元,为1300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共有64家托养服务机构申报,召开了两场专家评审会,最终确定43家机构为2018年昆明市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2019年,投入资金367万元,为1471名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开展托养服务。托养服务使得家庭困难的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病情稳定,心情开朗,生活步入正轨,重拾生活的热情,提升了社会参与能力,生活质量有了大幅提高,促进了残疾人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

政府购买托养服务,帮助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克服社会认知和参与能力以及自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了接触社会、交友沟通的机会,更为他们的生活平添了丰富的色彩,让残疾朋友获得幸福感,同时也减轻了残疾人家庭负担,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C

为残疾人搭建体育健身平台

让残疾人免费享受康复健身的快乐

为引导和鼓励助残社会组织为广大残疾人提供个性化、特需化、专业化体育健身服务,促进助残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残疾人健身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基层残疾人的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健身环境,为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创造条件,市残联决定在全市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机构项目申报工作。

自3月22日启动残疾人体育健身机构项目报名工作以来,市残联组织县区和街道残联召开了项目推介会,鼓励各县区动员符合条件的机构参与申报评选工作。评审中,市残联要求承接项目的体育健身机构要做到组织机构、健身设备、指导人员专业化,以确保残疾人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有组织领导、有活动计划、有固定阵地、有无障碍环境、有特色品牌。同时,针对残疾人健身需求,要求健身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指导人员,配置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健身体育器材、设施,根据残疾人的自身条件,为他们挑选适合使用的器材,并对残疾人开展培训,对器材使用给予正确指导,让残疾人安全、快乐、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

第一批共有54家健身机构参与申报评选,经过逐项筛查,确定18家健身机构入围;10月22日,市残联组织开展了第二批残疾人体育健身机构申报评选工作,对申报的16家机构进行全面测评,最终评选出12家符合条件的健身机构。

评选出来的30家优质残疾人体育健身机构,旨在为全市范围内有健身意愿,并且通过残联组织的体检认定的残疾人提供体育咨询、体育健身指导服务、推广指导残疾人安全使用健身体育器材,进行健身体育锻炼,取得最佳健身效果,并出具专业健身指导意见。此外,按照规定,体育健身机构每年主动服务残疾人不低于30人,累计服务时间不低于1200小时,或累计服务残疾人1200人次。体育健身机构必须每周为残疾人开放2天以上,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年组织开展相关集体活动不少于2次,并设立服务台账和残疾人健身档案,该项内容将纳入对体育健身机构的年度考核中。

自启动体育健身机构项目以来,截至目前,我市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机构申报评选工作已圆满完成,打造昆明市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工作稳步推进,基层残疾人体育健身和体质检测工作有序开展。昆明市8个县(市)区已实现体育健身机构全覆盖。(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  通讯员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