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园区改革创新再出发

14.01.2019  11:31

开篇语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1月7日,中共昆明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昆明市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全面促进创新,高质量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

园区作为昆明市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过去一年,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加快扩大对外开放等政策措施的引导,不断激发园区活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打下基础。今起,《开发区周刊》将推出“强动能抓机遇,园区改革再出发”系列报道,以记取岁月,展望未来。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2018年,继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锡业锡材有限公司、云南三环中化化肥有限公司上榜首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后,云南九九彩印有限公司上榜第三批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富民华新水泥、昆明嘉和科技等5家企业入列云南省绿色工厂,昆明三川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入列云南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名单。昆明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昆明经开区、五华科技产业园突破1000亿元,园区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一年来,昆明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推动了园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增长动能转换,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

改革创新  为园区注入新动能

发展,没有固定模式,更没有一成不变。各类园区作为昆明政策和产业的先行先试区,一直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接续奋斗的关键之年。园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阵地,而全面深化改革是激活园区发展的重要推手。

昆明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深化三个国家级开发(度假)区改革的意见》,以不断提升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可以说,这一改革有效减轻了园区社会事务负担,聚力园区专注经济,实现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发展、开发建设、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等方面精准发力,引导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同时,在机制上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行政审批标准化、“三多问题”整改、“减证便民”“最多跑一次”、网上审批、行政职权精简下放等改革工作任务,全面规范行政许可行为。目前,5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了在线受理,其中4项行政许可实现了“最多跑一次”。

以经开区为例,在深化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投资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确保“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完成”等改革事项顺利推进,并在全省率先推进领导坐班政务中心制度,大大提升了解决企业问题的速度与效率,获得了企业称赞。

在改革创新中,当仁不让的还有高新区。一年来,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以争当云南省产业“两型三化”发展的引领区、体制创新和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为目标,着眼提升园区软实力,重塑竞争新优势。具体来说,通过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及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等商事制度改革;总结和推广  “2.5项行政审批”和“容缺后补”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快投资审批再提速,强化事中服务、事后监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高新区逐渐形成了便民、利民、高效的营商环境。

在昆明经开区、高新区的先行先试之下,滇中新区、嵩明杨林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等园区也先后把“证照分离”纳入改革试点,有效破解了企业“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在建立健全机制上,昆明还先后出台了《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工业攻坚三年行动的意见》《关于成立昆明市工业攻坚指挥部的通知》《昆明市工业攻坚考核办法(试行)》和《关于实施工业攻坚项目投资准入标准的指导意见(试行)》等系列文件,形成2018年工业攻坚行动“组合拳”。

产业转型  为发展增添新引擎

改革是发展的开路先锋,开放是发展的活力源泉。昆明在扭住改革创新“牛鼻子”的同时,也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抓手,推动全市工业攻坚。一年来,昆明先后编制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业绿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配套政策,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发展新引擎。

在新发展理念下,昆明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把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作为新时代的新使命。因此,在过去一年,从生产到产品,从工厂到园区,昆明工业“绿色风潮”劲吹。我们不断看到,昆明三川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入列云南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名单,云南九九彩印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富民工业园入列云南省绿色园区,昆明七甸产业园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园区,并被命名为云南省劳动关系和谐园区。

在倾力转型时,昆明也在竭力培育新体系、新效能。2018年,昊邦医药智能化大健康服务平台、昆明安泰得软件基于BIM的预制构件智能化生产服务平台、昆明嘉和科技的云南石化机泵石油炼化项目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平台(项目)。目前,昆明共有6户企业进入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行列。同期,京东方OLED显示器件、凝慧氮化镓、富信通智能终端、睿思特“工业物联网产业”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车昆明项目、东风云汽搬迁技改项目、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昆明项目等也在加快建设。

此外,昆明还积极加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有47家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2018年昆明市企业技术中心。目前,昆明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6家、省级220家、市级417家,形成了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级为基础的三级企业创新体系。2018年前三季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工业产值分别为148.15亿元、58.4亿元、263.6亿元,分别增长5.2%、10.8%、14.1%,逐渐成为推动工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是,在重点项目达产达效上,东风云汽易地搬迁技改、昆明中药厂中药现代化提产扩能项目二期、贵研铂业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等2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可口可乐搬迁扩建项目、中环金泽环保产业基地、云天化年产15万吨/年聚丙烯项目等17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竣工。南京圣和药业、数码港等项目签约;五矿集团5000吨稀土分离、江路威轮业铝合金轮毂、通盈双环铂注射剂及原料药化药生产基地等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随着一个个项目、一件件规划、一项项产业的不断推进落实,昆明工业攻坚成效初显。2018年前三季度,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75.08亿元,增长24.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5%,较上年同期提高7.5个百分点,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工业经济持续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大引擎。

聚集效应  已现经济新增长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随着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集聚效应初步显现,部分园区产业集群渐成全市产业引领。在高新区,以昆明制药、拜耳滇虹、积大制药、贝克诺顿、沃森生物、龙津药业、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所、新生命干细胞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企业集群,以云南铜业、云南锡业、贵研铂业、贵研催化、云南锗业、大泽电极等为代表的金属新材料企业集群,其产业总收入不仅占园区总收入的近80%,而且已成为全市特色产业。同样,在经开区也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并积极申报和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

度假区目前聚集了以云南民族村、滇越铁路主题公园、捞渔河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旅游文化项目,以云南海埂会堂、袁晓岑艺术园为代表的会展文化项目,以昆明故城、西贡码头、茶文化大观园为代表的餐饮文化项目,以海埂国家体训基地、红塔体育训练基地、滇池高尔夫为代表的体育文化项目,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度假产业、文化体育创意产业、金融商贸服务产业、总部经济基地四大产业类型齐头并进的度假旅游产业融合集聚的发展新格局。

就在昆明各类园区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渐完备,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态势之时,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经开区、五华科技产业园超过1000亿元,安宁工业园向千亿元迈进,七甸产业园突破500亿元,呈贡信息产业园等7个园区主营业务收入也突破百亿元。工业园区显然已成为昆明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值得注意的是,新年伊始,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昆明市促进开发区及工业园区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园区要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核心,走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道路;鼓励以国家级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园区为主体,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托管,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健全园区运行管理体制,鼓励园区开展实体化改革,切实减少园区社会事务管理,积极推行政企分开,实行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这意味着园区发展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不断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注入新动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