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州建成中小学勤工俭学基地251个

15.02.2016  12:09

□ 通讯员 王灿鑫

云龙县第二中学,学校勤工俭学基地历经30多年建设,目前已成为该县最大的勤工俭学基地,一届届师生通过艰苦创业,用双手创造了基地。目前,学校共有套种蔬菜5亩,鸡舍300平方米、猪舍100平方米,年出栏肉鸡400多只、生猪30多头,基地已形成“休闲+养殖+种植”的勤工俭学生产模式。

漾濞县顺濞镇九年制学校,种植基地主要分蔬菜基地和林果基地。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占地3亩左右的蔬菜基地沟渠分明、自来水管网四通八达。在课外活动时间,教师们带着学生不怕脏累,挥汗如雨,在基地里种植各种时鲜蔬菜。目前,学校食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蔬菜由基地自行提供。同时,学校结合顺濞地区的气候和果木适应状况,创造性地在校园周边建起了7亩多林果基地。现在种有500多株芭蕉,200多株木瓜,100多株核桃和水果樱桃。从去年起,芭蕉已经有了收益,每年可创收8000多元的经济收入。

巍山县白龙桥中学,建成了蔬菜大棚200 平方米,钢架结构以每平方米250元,同时架通水管线路。学校购置了锄头、十字镐、镰刀、粪箕、粪抓、小斧子、小手锯等各种工具50余件,让学生能够吃饱、吃好、专心留在学校学习,可以给学生食堂进行补助,提高学生的生活水平。目前,项目基地实现了学校蔬菜50%以上的自给率。

鹤庆县辛屯初级中学,学校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完成后,学校立马组织学生投粪,翻土,分块组织学生播种各类蔬菜。半个月过去,学校师生就吃上自己种的原生态绿色食品,降低了食堂成本,为师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后勤服务。班级成立“勤工助学”小组,小组对班级产生的“可回收”垃圾如:废纸、易拉罐、纯净水瓶子进行回收变卖,有班级还充分发挥垃圾的特点,用来制作教具,制作教学模型。学校组织班学生和教师自己种树,自己育苗,绿化美化校园,装点校园,为学校节约大量的经费。

……

以上是来自我州各级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的典型案例。勤工俭学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施学校工作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重要阵地。开展勤工俭学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我州中小学勤工俭学工作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勤工俭学办公室的整体部署,紧紧围绕全州教育系统中心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教育教学、服务师生生活,推动实施素质教育、创建平安和谐和节约型校园的工作思路,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工作重点,强化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方法,以服务求发展,努力办好寄宿制学生“放心食堂”,加强学校勤工俭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全州教育工作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具体工作中,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摒弃勤工俭学“过时论”、“ 环境论”和“创收论”的认识误区,明确勤工俭学与学校后勤服务与育人的功能。近几年来,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逐步到位,我州建立了一批寄宿制学校,而且寄宿学生的年龄也越来越小,这对全州勤工俭学工作提出了新的困难和挑战。为此,我州、县两级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把勤工俭学工作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州、县、中心校都配备了勤工俭学专干,千方百计与县、乡镇领导沟通协调,创建学生实验、实习基地,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作出新贡献,并坚持把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勤工俭学工作的重要载体,全州各学校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全面推进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强化了勤工俭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思想意识。

通过多年努力,截至2015年底,我州已建成勤工俭学基地251个,其中小学168个、普通初中51个、普通高中11个、中等职业学校4个、教育部门2个。接纳学生劳动实践74518人次,其中小学38799人次、普通初中28909人次、普通高中1420人次、中等职业学校5390人次。同时创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仅过去的一年里,南涧县乐秋乡乐秋小学、漾濞县瓦厂乡瓦厂完小、云龙县功果桥镇汤涧九年制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郭杰等四位同志被评为先进个人,漾濞县顺濞镇九年制学校、云龙第二中学被被授予云南省勤工俭学实践示范基地。

广大学校勤工俭学负责人纷纷表示,通过勤工俭学开展,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爱护公物、遵守纪律、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