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江晓林:想办傣族历史文化博物馆

19.12.2014  18:52

  70岁的江晓林退休10年,仍孜孜不倦地在研究傣文化。

    去年10月,他和妻子蔡小晃多了一个身份:瑞丽市中缅边境文化交流协会聘请的专家,进行傣族历史文化研究,并编辑“傣学研究丛书”。一年工夫,已经出版了3部著作,有老一代学者的傣学研究专集,有傣族古籍的翻译,也有新近的研究成果。

    17日下午,我们按约去他家采访。谈话是在他的书房完成的,满目所及,都是一些跟傣族有关的文物。“我这个房间里的东西,样样都是宝呢。”江晓林说这话时,不无得意。

    爱读书的少年

    1945年1月,抗日战争正在逐步迈向胜利的过程中,江晓林出生了。

    作为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傣学研究专家江应樑教授的独子,江晓林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处跑。他还依稀记得3岁时,父亲任教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时,带他逛旧书肆的情形。

    父亲爱读书买书的一些习惯,也传给了他。后来,他给父亲写的《江应樑传》里,就有一段文字专门记录了父亲爱在广州逛旧书铺的习惯。他说,父亲给自己买书的理由是,“要从学术上努力,则此必要工具不可缺。广州是良好的搜求书籍地点,决定花一笔钱搜罗书籍。”家里有丰富的藏书,江晓林可以说是在书堆里长大的。他回忆说,儿提时代,父亲的藏书自己看不懂,但家里的一部《世界人种风俗大观》都是照片,他常从书架上取下来翻看。“想不到小时随意翻看的这部民族学的专著,最后竟然把我引到民族学研究的路上。

    他说,自己从很小的时候就读很多书。4年级左右,父亲拿《水浒传》给他看。跟很多男孩子一样,很快就沉迷在了梁山英雄好汉那些精彩故事里。

    有一天,忙碌的父亲突然在晚饭后问他,“《水浒传》看完没有?”“看完了。”“好不好看?”“好看。

    父亲问江晓林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一个情节。“我就说,鲁智深太厉害了,稀里糊涂讲了一下。

    听完,父亲说你这样读书可不行。他翻开那一回,叫我对着原文看,父亲凭记忆讲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故事,第一拳打下去,双方的对话,第二拳下去,又是什么感觉……我才发现,我读书只是大而化之,真正精彩的细节并没有注意。父亲笑说:你这样不叫读书,只是浏览。正所谓“不求甚解”。

    从此,江晓林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会了细致,学会怎么把书本知识读成自己的知识,获益良多。

    今年4月,江晓林获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首届“书香之家”荣誉证书。获奖原因是,一是藏书多,二是每天看书时间多。

    多年后,江晓林坐在我对面,给我讲述他的人生经历时,也是有开头,有高潮,有悬念,一如当年的江应樑先生。当我迫不及待地问结局时,他就轻飘飘地来一句“急什么,慢慢听。

    我这个晚辈,忍不住笑了。

    江应樑其实最初是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江晓林原本也想去读北大历史系的。却因高考时俄语拖了后腿,作文偏偏要去写成小说,平均分只有78分,以两分之差留在了云南。

    从教师到研究民族学

    江晓林的履历里这样记录他大学毕业后的经历。

    196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种过地,牧过羊、放过马。之后,在临沧凤庆当了一年的乡村小学教师、6年的中学教师。

    中间吃过的那些苦,以及在凤庆那样偏僻的乡村小学,差点因阑尾炎导致生命危险这些经历,都被他以“与父亲年少时的经历相比,不值一提”略过去了。

    再回到昆明后,他到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前身)任教。

    “当时为什么没有去云南大学,觉得父亲在云南大学已经做得很有成就了,我去的话干得好,是沾了父亲的光,干不好会累及父亲受影响。”江晓林说,进入到云南民族大学后,系主任是一个喜欢做民族调查的,经常有机会出差,慢慢也对民族的东西感兴趣了。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 1 2 下一页 尾页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