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边、剑川靠着青山绿水能否实现全面小康? 保护与发展下活一盘棋

28.04.2015  14:31

 

图为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新现乡洗马塘村委会沙梨树村民的“美丽家园”。 蒋朝晖摄

◆本报记者蒋朝晖

走绿色发展新道路,探索取消GDP考核,青山绿水常相伴,千家万户奔小康。这是记者日前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大理州)等地采访县域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感受。

地处我国西部、经济欠发达的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体的省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形势、新情况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选择的方向和道路非常关键。

近年来,云南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步伐不断加快,一些原本贫困的地区逐步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和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奔全面小康,方向怎么定?

在云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一些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繁重,压力巨大,如何找准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屏边苗族自治县,一直以来,受多种条件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如何带领全县苗、汉、彝、壮等17个民族15.6万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屏边县委书记苏畅说,屏边县曾经走过一条“破坏——发展——治理——恢复”的发展老路,但这条路走不通。百姓未脱贫,环境遭破坏,领导被戳脊梁骨。在发展条件上,屏边县“四个没有”(没有区位优势、没有矿产资源优势、没有支柱产业、没有特色),但又“四有”(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优质的清新空气、有优质的水源、有干净的土壤)。屏边县发展困难在山,希望、优势和潜力在山,念好“山字经”,做好“山文章”,前提和基础必须是立足优质生态环境。

屏边县不富裕,但生态环境却有优势。县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森林、水利、矿藏、旅游等资源,森林覆盖率达67.8%,林木绿化率达76.4%。在认真分析县域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屏边县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实施重新定位的“生态立县、环境优先”发展战略。

为确保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屏边县采取更加有力措施,严格天然林保护并稳步推进退耕还林,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积极开展河道治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强化污染总量控制,加强环境宣传和监管。

与屏边县同时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大理州剑川县,同样是国家级贫困县,且在全州12个县市中唯一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县份。

剑川县委书记莽绍标告诉记者,剑川县虽然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但历届县委、县政府把生态作为第一资源、最大优势,自觉主动走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绿水青山成为剑川县当前最优势资源,良好生态环境正逐渐成为剑川县实现经济社会科学跨越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当前,剑川县发展战略有两个定位: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保护全省示范县中做最好的县;建设成为生态旅游文化大景区,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转变思路,青山绿水变出“金饭碗

剑川、屏边县因地制宜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使一些长期制约保护与发展的瓶颈难题被打破,逐步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增长结构和动力机制。

据剑川县常务副县长王梅芬介绍,从2010年起,剑川县在加快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严控“两高”项目的同时,加快关停落后产能进度。先后关停并拆除了大理金川矿业公司220立方米炼铁高炉,关闭了剑川县双河村煤矿蝴蝶箐一号矿井,关停了剑川矿业公司等5家有色金属选厂。在发展生态产业上,突出以优势特色产业培植为核心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植粮食、蔬菜、中药材、制种四大产业。

不仅如此,剑川县还依托区位、生态、文化、旅游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委会党总支书记张四春告诉记者,白族人十分敬畏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用白族话说,生态好比我们身上的肉,资源就是我们身上流动的血,如果不重视生态保护,大家都要遭殃,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还谈什么致富奔小康。村委会把保护水源林、防止污染等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写入村规民约。

在石龙村外的石龙水库旁边,有一家由白族村民张瑞林等3人合伙开办、声名远扬的沙溪石龙生态渔家。张瑞林说,这里生态环境很好,水库里养的鱼从不喂饲料,所有菜品都是原生态,国外、北京、广东、四川等地的食客都是慕名而来。2014年,生态渔家营业额达100余万元。

2014年,剑川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1.25万人(次),同比增长80.29%,实现旅游经济社会收入19.78亿元。全县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420元,较上年增长808元,增幅为17.52%。茶马古道上的沙溪镇寺登村,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和保存完好的古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全年实现人均收入7600多元。

而资源环境情况类似的屏边县也选择了同样的路径。实施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以来,屏边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更加稳健。

按照屏边县委、县政府的产业结构调整部署,全县各乡镇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着力发展生态经济,在促进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在位于屏边县大围山腰玉屏镇前进村委会马陆塘自然村、海拔1350米的红心猕猴桃示范园里,记者看到,2014年种植的1300亩红心猕猴桃长势良好,已经开始挂果。示范园管理人员刘洪伟说,示范园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市场导向”为经营模式,村里农户出租坡地每年每亩比种庄稼多收入200元,80余位村民在示范园从事管理工作,每月工资2000余元。近几年来,红心猕猴桃一直供不应求,村民收入持续增长有保障。

玉屏镇卡口村这个彝族村有种植荔枝的好传统,前几年,村里引种嫁接优良品种。2013年,村里荔枝丰产,多数村民靠此收入40万元左右,多的超过百万元。

据屏边县县长李雄文介绍,截至2014年底,屏边县“三个30万亩”绿色产业得到巩固提升,全县已累计巩固发展桤木30万亩、杉木30万亩、林下草果25万亩。同时,全县累计推广种植“妃子笑”荔枝4.5万亩、猕猴桃3.6万亩、枇杷3万亩。当前,全县正在着力开展“十百千”项目建设工作(“”即三个10万亩,“”即重点打造100个优质高产特色产业示范园,“”即重点发展1000户特色产业种植大户)。

在工业发展上,屏边县严格准入门槛,严禁“两高”项目落地。

在屏边县城西片区约4公里处, 2008年规划建设的工业园区已于2014年3月调整为生态旅游项目“滴水苗城”建设用地。屏边县环保局局长黄胜说,此前,工业园区的纸浆厂、冶炼厂、大理石厂、淀粉厂已经建成生产,经县政府做工作并给予合理赔偿后,这些企业已经顺利关停取缔。

方向对了,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逐步进入绿色发展快车道,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小康社会建设不断提速。

2013年,剑川县森林覆盖率已从2006年的68.32%增加到77.83%。2010年至2014年,黑潓江和剑湖断面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达到Ⅱ类标准,达标率为100%。

在2014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中,剑川县取得综合指标名列云南省18个被考核县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0年至2014年,屏边县红河新街段和南溪河三叉河汇入处两个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县域大部分地区空气质量达到Ⅰ级标准,部分地区为Ⅱ级标准,达标率为100%。

2014年,屏边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63亿元,较上年增长12.5%;完成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10元,较上年增长15.2%。这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列红河州第一位。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为发展高端绿色经济奠定了基础,也为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增强了后劲。

建成全面小康,还需制度力推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场漫长的耐力跑。保持足够的耐力,需要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

莽绍标说,为激励全县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走出特色鲜明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剑川县主动在全省率先提出取消GDP考核,制定了生态文明县对乡镇和县对部门考核办法,并严格抓好落实。

据剑川县环保局局长赵利根介绍,县委、县政府向州委、州政府提出申请,从2014年起,在县域经济及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中,将州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指标调整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的考核,重点考核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水域湿地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SO2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达标率、Ⅲ类或优于Ⅲ类水质达标率、优良以上空气达标率。

记者结束在剑川县采访当天上午,县长王远收到了大理州委、州政府同意剑川县取消GDP考核申请的批复。